2025年10月,欧盟总部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关于第19轮对俄制裁的谈判出现了意外的僵局。原本这次会议应该是欧盟展现团结的例行行动,但匈牙利和奥地利因各自利益的考量,导致了谈判的复杂化。
首先,匈牙利,这个在欧盟内一直以“麻烦制造者”著称的国家,居然做出了出人意料的让步——它同意不再反对欧盟提议的2027年前禁购俄罗斯液化天然气(LNG)。匈牙利和俄罗斯一直保持着紧密的能源关系,每年进口俄罗斯天然气45亿立方米,甚至有合同签至2036年。今年5月,匈牙利外长曾公开表示,欧盟的能源制裁政策是“严重错误”,并威胁要使用否决权;8月时,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联合表示,如果欧盟在2028年后仍计划禁止俄罗斯天然气进口,他们将直接反对。这种剧烈的立场转变,确实让人感到惊讶。那么,匈牙利为什么突然改变立场?背后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钱”和“后路”。
从“钱”方面来看,欧盟为了促使匈牙利同意,解冻了此前冻结的5.5亿欧元资金。这笔资金对长期面临财政压力的匈牙利来说,是一个相当有吸引力的筹码。而在“后路”方面,匈牙利早有准备,它不仅与英国壳牌、法国Engie等能源巨头签订了长期供气合同,还与土库曼斯坦谈判天然气进口事宜。这些措施无疑为匈牙利的能源供应提供了多重保障。再加上,国际上对“去俄化”的持续压力,匈牙利意识到,继续硬撑只会让自己更加孤立,妥协成了更明智的选择。
匈牙利的让步,给同样依赖俄罗斯天然气的斯洛伐克带来了巨大压力。斯洛伐克与匈牙利的情况相似,也面临能源短缺的困境。有人猜测,斯洛伐克可能会在10月20日的外长会议或10月23日的峰会前做出让步,但它的让步不一定只是屈服。外界认为,斯洛伐克可能通过此举,争取为本国汽车产业争取一些优惠政策,比如豁免欧盟2035年禁售燃油车的规定。毕竟,汽车制造业对斯洛伐克来说至关重要,能源和产业发展都不能受损。
然而,就在欧盟以为已经顺利跨过了匈牙利和斯洛伐克这两大障碍时,另一个问题又浮现了——奥地利。奥地利的要求更加复杂,甚至引发了欧盟内部的强烈反应。奥地利表示,可以同意制裁,但前提是解冻俄罗斯寡头德里帕斯卡持有的20亿欧元股份,并将这笔钱交给奥地利本国的瑞福森银行。背景是,瑞福森银行因与俄罗斯的官司被判赔偿20亿欧元,而俄罗斯法院允许瑞福森银行用德里帕斯卡的被冻结股份来抵债。但问题是,这些股份必须先解冻才能进行操作。
这一要求引发了欧盟的巨大争议。以德国为首的11个国家立刻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奥地利此举是利用欧盟的集体政策为本国银行谋取私利。如果其他欧盟国家也效仿奥地利的做法,要求豁免,那欧盟的制裁政策将彻底崩溃。毕竟,欧盟企业在俄罗斯的资产高达700亿到1000亿欧元,如果都允许类似的操作,制裁行动将名存实亡。
更关键的是,欧盟的“一致同意”原则使得任何国家都有权否决整个制裁方案。即使欧盟有意改变这一原则,将其改为“多数同意”,但这一改革尚未实施。奥地利正是利用了这个空隙,成为了这场谈判中的障碍。
原定于9月推出的制裁方案因为欧盟内部分歧而推迟,而现在,随着匈牙利的妥协和奥地利的新要求,制裁方案依旧悬而未决。匈牙利为获得财政补贴和能源多样化的支持做出了妥协;奥地利则为了本国的金融利益进行阻拦;斯洛伐克则在衡量能源与产业发展的双重需求。
这场博弈再次证明了欧盟的团结并非铁板一块。《孙子兵法》有云:“上下同欲者胜”,当各国各自有各自的算盘时,力量自然会被分散。最终,这项制裁方案能否通过,将取决于谁愿意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做出让步。要让27个成员国达成一致,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