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掌上长沙10月14日讯(全媒体记者 范宏欢)“国庆假期一个贷款骚扰电话都没接到,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长沙天心区的郑女士翻着手机通话记录感慨道。最近不少市民发现,曾经每天一两通的“低息贷款”“极速放款”电话突然消失,微博上“贷款骚扰电话变少”话题一度冲上热搜。
这种变化并非偶然。10月1日正式实施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助贷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简称《通知》),成为整治行业乱象的“利器”。该通知不仅划定年化利率24%的“红线”,更对催收行为作出严格限制:单日催收电话不得超过3次,禁止在午间12时至14时、晚间21时后拨打,严禁通过骚扰亲属、同事等第三方施压。
商业银行须对合作助贷机构行为负责
所谓助贷,是指商业银行借助外部互联网平台发放贷款的业务,主要服务于个人消费和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
与网贷公司不同,助贷公司没有放款资质,主要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如收集信息、查看征信、进行获客风险评估等。换言之,助贷公司是利用自身掌握的获客优势来提供相关服务的机构,通过向借款人推荐资金方,经资金方(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风控终审后完成贷款发放,同时自身获取相关服务费。
为何一纸新规能带来如此显著的改变?记者梳理发现,此次新规的一大亮点,在于明确了商业银行在助贷业务中的主体责任。《通知》要求商业银行切实加强对合作互联网平台的管理,对合作机构提供的营销宣传、贷后管理等进行有效监督,不能“一包了之”、放任自流。
这意味着,作为资金提供方和风险最终承担者的商业银行,必须对其合作的助贷机构的行为负责。这一规定也倒逼银行必须谨慎选择合作机构,并建立严格的管理体系,从而从产业链上游规范了助贷机构的行为。过去助贷机构“野蛮生长”、银行“只享收益不问管理”的局面有望得到扭转。
行业内部正在快速调整
新规实施虽时日尚短,但市场已感受到明显变化。除了消费者感知到的骚扰电话减少外,行业内部也正在经历一场快速的调整。
长沙某股份制银行零售信贷部门负责人表示,新规出台后,银行立即启动了对所有合作助贷机构的合规审查,重新评估合作条款,“对于不符合新规要求的营销和催收模式,要求合作方必须限期整改,否则将终止合作。”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短期来看,新规会淘汰掉一批依靠粗放、违规手段展业的助贷机构,行业可能面临一轮洗牌。但长远来看,这有助于净化市场环境,推动行业从追求规模和流量的“野蛮生长”,转向注重风控能力和服务质量的“精细化运营”。“合规”将成为助贷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有利于整个金融生态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