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钟国斌
A股上市公司掀回购潮。据Wind数据统计,10月14日,17家上市公司共发布17个股票回购相关进展。其中,6家公司首次披露股票回购预案,3家公司回购方案获股东大会通过,4家公司披露股票回购实施进展,4家公司回购方案已实施完毕。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1月1日至10月14日,已有1374家A股上市公司实施回购,合计回购股份数量超119亿股,合计回购金额达1125.96亿元。
从上市公司回购金额来看,今年共有13家公司回购金额超过10亿元,具体为美的集团、贵州茅台、牧原股份、徐工机械、宁德时代、药明康德、海康威视、三安光电、京东方A、中远海控、三一重工、国泰海通和海尔智家。其中,美的集团回购额位居榜首,回购金额达67.69亿元;贵州茅台、牧原股份回购额位居二、三名,回购金额分别为60亿元、30.02亿元。
在回购规模扩大的同时,上市公司回购的“含金量”也在提升。在政策引导下,以减少注册资本为目的的“注销式回购”案例不断增加,成为市场关注的新焦点。
例如,宝钢股份7月21日公告称,公司拟注销用于股权激励计划的股份12655.93万股,回购金额为5.43亿元。类似注销回购股份的A股上市公司有初灵信息、九号公司、欣贺股份、奇安信等。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认为,注销式回购升温是政策引导、市场逻辑与企业诉求的三重共振。去年以来,新“国九条”、《上市公司监管意见》等文件明确将注销式回购纳入股利支付率计算,并强化对“忽悠式回购”的约束,政策红利直接提升了企业的实施动力。
A股此轮回购热潮的背后,离不开政策工具的有力支持。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优化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的政策安排,将申请贷款时的自有资金比例要求从30%降至10%,将贷款最长期限由1年延长至3年。5月份,中国人民银行将5000亿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3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个工具额度合并,总额度变为8000亿元。6月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5年第二季度例会提出,用好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探索常态化的制度安排。
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表示,将两项工具额度合并使用,能够在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的同时,拓宽单项工具的额度上限,从而提升工具使用的便利性、灵活性,更好满足不同类型机构需求,进一步提高政策资金利用效率。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4日,共有750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回购增持再贷款,总金额约1518.54亿元。其中,今年以来,498家上市公司或重要股东获得回购增持再贷款,总金额约1025.70亿元。从行业龙头到中小市值公司,均受益于此项政策。例如,贵州茅台控股股东获得农行不高于27亿元的贷款支持,用于增持公司股票;创源股份也获得了中信银行近1.38亿元的专项回购贷款承诺。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规模超1500亿元,为上市公司及大股东提供了低成本资金。通过贷款方式进行回购增持,不仅为上市公司提供了资金支持,更有助于吸引市场关注度,有效提振投资者信心。
田利辉认为,今年以来,上市公司回购增持再贷款持续火热,与政策支持变化有关。未来,回购增持再贷款需进一步扩大覆盖面、优化机制设计,推动回购增持再贷款从“阶段性工具”向“常态化机制”转变,切实发挥稳定市场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