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突然收到了一张印有某某银行“消费扶贫爱心卡”标识的银行卡,并在宣传页上明确标示了“额度高达400余万元”的信息,你会相信这是真的吗?不久前,北京大兴区某银行向警方报告了一起“假冒银行卡诈骗”案件的线索,对方声称这是“养老补贴专用卡”,可领取大额补贴,并以制卡费、保费为由,不仅诱骗受害人支付1000余元,还套取了受害人及其家人的相关信息。
社会上“假冒银行卡”骗局时有发生。该骗局以“消费扶贫”“养老补贴”等为幌子,诱导消费者上当受骗,造成财产损失。对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消费者提高警惕,严防此类骗局。
博通咨询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王蓬博表示,近期出现的这些“假冒银行卡”骗局,主要是通过政策场景包装与高利益诱惑相结合进行诈骗的。不法分子精准锁定带有民生属性的领域,再通过盗用银行标识、伪造官方客服等手段混淆认知,本质上是利用消费者,尤其是老年群体对政策福利的信任度,以及信息甄别上的盲区,这也是当前金融诈骗向场景化和“伪官方化”演变的突出特征。
那么,“假冒银行卡”骗局究竟是如何进行诈骗的呢?从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发布的提示来看,目前常见的套路主要有以下几种:盗用正规银行的字号及品牌标识,采用相近配色图案,试图以假乱真,并在假银行卡上印制虚假的“官方客服”电话,为后续诈骗创造条件;用高额补贴进行引诱,邮寄或散发假银行卡,谎称“消费扶贫爱心卡”“养老补贴专用卡”等,宣称持有该卡可领取高额补贴或享受特殊待遇;利用虚假APP、网站或客服电话,展示卡内“高额余额”或谎称寄送“贵重赠品”,引诱消费者上当受骗;以激活银行卡账户为借口,收取受害人“制卡费”“手续费”“保证金”等,以此骗取钱财。套取客户个人信息后,不法分子在行骗过程中继续获取受害者及其家人的个人信息,为后续诈骗或进行其他不法活动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