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孙丽华 郑延福
近期,东平县遭遇持续性阴雨天气,对县域“三秋”生产造成严峻影响,秋粮抢收、土地翻耕及设施农业的正常运转面临重大挑战。在此关键时期,东平农商银行作为地方农村金融的主力机构,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通过一系列精准高效的金融服务措施,为全县农业生产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截至9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56.41亿元,较年初增加4.92亿元、增幅9.56%。
脚下沾泥土,金融服务送上门
面对阴雨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东平农商银行始终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支持“三秋”生产作为当前金融服务“三农”的核心任务。组织全行90余名工作人员深入全县各个乡镇村庄,全面摸排农机购置、农资采购、粮食收储等各环节资金缺口,确保各项金融支持政策从部署到落地“零延迟”,以高度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将助农行动转化为打赢“三秋”生产攻坚战的实际成效。截至目前,建立需求清单135户,新发放贷款426万元。
在东平县接山镇,承包了300亩土地的种粮大户张进面临困境。连续降雨导致田地泥泞不堪,传统的轮式收割机一旦下地便会深陷,无法作业。“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使用履带式或大马力四驱玉米收割机。”张进表示,但这类特种设备价格昂贵,购置成本在30万元以上,他手头的资金完全无法购买。
东平农商银行工作人员在开展“四张清单”营销对接时,获知了张进面临的难题。当日下午,便冒雨来到张进家里,通过移动终端,现场收集了申贷资料并发起申贷流程,并把这笔贷款标记为“抗灾抢收特急”。该行后台迅速响应,开通审批绿色通道,第二天上午30万元资金便顺利划拨至张进账户。张进立即用这笔资金购得一台雷沃四驱玉米收割机,成功解决了收割机下地难题,赶在下一轮降雨前完成了300亩玉米的抢收工作,保住了今年的劳动成果。
急事急办,贷款解了“燃眉之急”
为确保资金投放的时效性,东平农商银行针对“三秋”生产的紧急信贷需求,果断打破常规业务流程,构建了“优先受理、优先审批、优先放款”的“三优先”应急审批通道。
东平传志农机专业合作社是当地重要的粮食收购和初加工主体。由于阴雨天气,新收购的玉米水分普遍高达40%,若不能及时烘干,极易发生霉变,将给农户和合作社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当时,合作社的烘干设备已满负荷运转,但仍无法满足激增的处理需求,急需扩大产能但流动资金严重不足。
在此次走访了解到这一紧急情况后,该行立即将合作社的贷款申请纳入应急通道。信贷、审批等部门并行作业,在两天内便完成了全部流程,向该合作社紧急发放了300万元专项贷款。资金到位后,合作社迅速购入两台35吨、两台32吨的大型烘干机,并启用了一座150吨的烘干塔,使其日处理能力提升至260吨。此举直接保障了2500吨湿玉米得到及时处理,有效避免了潜在的霉变损失。该笔贷款通过绿色通道快速审批,专项用于湿玉米收购与烘干,保障了农户收益和秋粮生产。
东平农商银行主动下沉服务重心,组织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农业合作社与家庭农场,面对面了解农户在抢收抢种、排水除涝、种苗补植、农资采购等方面的资金需求。针对种粮大户,适度提高贷款额度、延长放款期限,确保信贷资金可匹配其农业生产周期;针对农资采购需求,推出“惠民经营贷”、“乡村振兴巾帼贷”等特色信贷产品;针对提供农机服务的经营主体,推出低息政策支持,降低资金成本,鼓励其更新换代高效、节能的农业机械。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好政策送到心坎里
除了应对紧急需求,东平农商银行还着眼于为农业生产提供系统性、全方位的金融支持,在合规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信贷政策进行了灵活性调整,走出了一条兴农、助农的特色之路。
针对规模化种植大户,适当提高其授信额度,并将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进行匹配,以降低其短期还款压力。对于农资采购环节的资金需求,积极推广对接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的“鲁担惠农贷”等专项信贷产品,有效降低了农户的融资成本。
通过这一系列结构化的产品和服务组合,东平农商银行将金融服务精准嵌入到农业生产的各个关键环节。截至9月末,该行在粮食重点领域的贷款余额已达5.18亿元,较年初增加0.6亿元,客户覆盖面和支持精准度均得到显著提升,为区域农业生产的稳定和发展注入了重要的金融动能。
风雨无阻助农路,金融护航保丰收。在这场与时间赛跑的“三秋”生产攻坚战中,东平农商银行以精准、高效、温暖的服务,将金融活水引入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诠释金融为民的初心,为保障秋粮丰收、稳定农业生产贡献坚实金融力量。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联系齐鲁晚报泰安融媒中心,热线电话:0538-698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