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莫斯科的马格斯和恩格斯博物馆内,放着一枚19世纪的法国钱币。这枚克朗尺寸的银币,正面是经典图案大力神,背面的年份是1871年。法国钱币、德国哲学家和俄国革命,看起来完全没有关系的几个概念,却因为1871年的“巴黎公社”联系在一起。在法国,历史书从法兰西第二帝国直接跳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巴黎公社在很长一段时间被严令禁止提及。
“巴黎公社”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它仅短短存在了72天,但是它的成立和实验,影响了历史。它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向现实世界的发展,也鼓舞了后来更多的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和普通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5法郎不同,1871年的“巴黎公社”版大力神背面左下角有一个“三叉戟”的标志,版别标注Trident,这一版大力神仅仅发行了75000枚,是19世纪法国钱币收藏的经典品种之一。
“巴黎公社”的产生背景
在之前“三皇”5马克的文章里我们介绍了,普鲁士国王在1871年战胜法国之后在巴黎登基德意志帝国皇帝。其实这一场战争并不是德国人打响的,法国才是主动进攻的那一方。法国为了争夺欧洲大陆的霸权,发动了普法战争,最终拿破仑三世投降,法兰西第二帝国崩溃。随后成立了由资产阶级共和派等组成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新政府。
普鲁士人大举反攻法国,1870年9月包围巴黎。普鲁士军队的不断炮轰巴黎进一步激化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包括工人和下层的巴黎市民要建立民主共和国,一个社会主义的民主共和国。当时有30万巴黎市民是一个被称作“国民自卫军”的市民部队的武装成员,这一部队迅速扩张以协助保卫城市。 自卫军选举了他们自己的官员,都是来自工人阶级,包括激进分子和主张社会主义的领导者。
1871年威廉一世在法国凡尔赛宫登基
1871年1月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135天后,执政的梯也尔政府与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国宣布停火。 德军进入巴黎之后,老练的首相俾斯麦看到巴黎的高度政治狂热,说巴黎的城市自治要求“并不过分not so unreasonable” ,很快便撤离出巴黎。而在德国人进入巴黎之前,国民自卫生军把一大批大炮(他们认为那是属于他们的资产,因为购买这些大炮的资金有一部分是来自国家发行的公债)搬离了德军必经之路,把它们保存在一些相对安全的地方。 其中一个主要的大炮公园就在蒙马特高地,作为后续武装力量的储备。
巴黎市郊蒙马特高地的大炮
巴黎人一直不满梯也尔政府的投降,但政府军还要把储存在蒙马特高地的400多门大炮运走(剥夺不稳定的武装力量),引发了巴黎人的抗击,他们在各处搭建街垒,随后杀掉两位政府将军。梯也尔政府撤往凡尔赛让巴黎权力真空,3月26日,巴黎人通过自由选举选出了85名代表,由他们组成的公社议会负责在梯也尔政府撤离的情况下管理巴黎城市,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这个议会很快开始使用“巴黎公社”的名称,法语La Commune de Paris,英语Paris Commune。
1871年3月18日的法国街头筑起街垒
巴黎公社出台了一系列执政举措,包括民主选举公职人员,规定薪金不随职务升迁,群众有权监督和罢免“人民公仆”,实行八小时工作制,推行男女平等,宣布政教分离,着手普及初级教育和兴办职业教育,欢迎外国革命家参加公社,践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原则等等。在国际人类历史上,这是一场政治改革的实验。
无政府主义
“巴黎公社”被广泛认为是无产阶级政权首次走向现实,同时也被认为是无政府主义的存在。
现在的无政府主义标志
无政府主义作为19世纪后半期欧洲的一种重要思潮,主张消灭国家和政府,认为国家和政府是剥削阶级维护其利益的工具,无政府主义者主张建立一个没有政府的社会,人们在自由、平等、互助的基础上互相合作,共同管理社会事务。
在巴黎公社的思想中,无政府主义的影响占有很大的比重,无政府主义运动始于19世纪60年代,是以个人自由和反对国家干预为核心的政治思潮,在巴黎公社的影响下,无政府主义的思想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影响了后来的政治运动和革命。
无政府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反对国家的存在,认为国家是压迫人民的工具,它限制了人民的自由和创造力,无政府主义者主张个人的自由和自治,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和统治,他们认为社会可以自我组织,通过自由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
在巴黎公社期间,无政府主义者在公社内部扮演了重要角色,无政府主义者保罗·拉法尔是巴黎公社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他认为公社应该废除国家机器,建立一个以自由和平等为基础的社会,他主张废除军队和警察,用武装的人民来保卫公社的自由和自治。另一个重要的无政府主义者是皮埃尔·克鲁泰,他认为公社应该是一个无政府主义的社会实验,他主张通过自由联合的方式来组织社会,反对任何形式的权威和中央集权。
拿破仑建造的旺多姆圆柱被公社推倒
1871公社成员在旺多姆圆柱集体合影
1805年铸造的拿破仑旺多姆圆柱纪念章
公社还摧毁了拿破仑的凯旋柱。因为他们完全支持国际主义,为了表示这种兄弟般的情谊,公社认为纪念拿破仑一世胜利的凯旋柱是一个波拿巴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象征,于是将其拉倒。
公社成员在摧毁的凯旋柱前合影
“巴黎公社”的影响
对1871年巴黎公社的分析,在马克思各种著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例如组成《法兰西内战》一书的几篇宣言(以及1891年恩格斯写的导言);在列宁的著作中也是这样,特别是《国家与革命》(1917年)。考茨基在《恐怖主义与共产主义》(1919年)中,以及托洛茨基在为塔列尔的《巴黎公社》所写的序言(1921年)中,都部分地对巴黎公社提出了有争议的解释。
1871年街垒前面的巴黎公社成员
历时两个月的巴黎公社并不是有计划行动的产物,也绝对不是得力于领袖和具有明确纲领的组织的领导,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偶然性。然而,重要的是,1/3的当选者均是体力劳动者,且其中大部分是第一国际法国支部的活动分子。
《国际歌》(法文:L'Internationale)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中最著名的一首歌。这首歌也是世界上最被广泛传唱的歌曲之一。原文(法语)的歌词由欧仁·鲍狄埃在巴黎公社运动后的1871年所作(当时用《马赛曲》的曲调演唱),皮埃尔·狄盖特于1888年为其谱曲。这首歌被翻译成世界上的许多种语言。传统上,唱《国际歌》时,常举手握拳致意。
《国际歌》不仅仅被共产主义者所传唱,而且在很多国家中的社会主义者、社会民主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中也广泛流传,曾经是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的会歌。
风起云涌的中国近代,那些放眼看世界的先辈们,也把巴黎公社的事迹宣传入国内。当初对巴黎公社的专有译名并不统一。“巴黎公社”最早的译名是“红头民政”,见于清朝翻译官张德彝出使法国见闻录《三述奇》一书。辛亥革命时期,《成报》和《新世纪》分别将之译为“巴黎暴动”“巴黎民军议会”。
1971年中国发行纪念巴黎公社100周年邮票
20世纪20年代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巴黎公社革命运动受到高度关注。李大钊将巴黎公社译为“康妙恩”,李达关于巴黎公社的译法较多,有“法国地方自治团”“巴黎的自治团”“巴里共治团”“巴黎公盟”等。译成“巴黎公社”是1924年瞿秋白在《赤都心史》一书中首创,后为多数报刊所采用。“巴黎公社”译名的统一,避免了专有名词使用的混乱,促进了对巴黎公社的宣传纪念和意义阐发。
时至今日,那些亲历过这段实验和热血岁月的人们都已经淹入尘埃。而这一枚当时发行的钱币却还熠熠发光,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感悟。这也是钱币收藏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