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网讯:10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期间,中国人民银行遵循“国内统一、国际接轨、清晰可执行”原则,推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从框架搭建迈入深化细化新阶段,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筑牢制度基础。
一是多领域标准体系逐步构建形成。目前,我国已发布1项全国标准、9项行业标准,30余项绿色金融标准正在研究。2025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全国首个绿色金融国家标准《绿色金融术语》,为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提供基础性通用标准。同时,还印发《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了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界定范围,将绿色金融支持领域从生产环节拓展至贸易、消费环节,首次实现了“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覆盖,为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有效供给提供了明确指引。
二是转型金融标准取得重要突破。受能源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阶段制约,在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同时,稳妥有序推动传统高排放或难以减排行业和经济活动低碳转型,对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直接作用。为适应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需求,中国人民银行以市场化原则推动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衔接,优先支持技术先进、碳减排效益显著的领域,推动出台转型金融标准。目前,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制定的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大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已在20多个省市开展试用。截至2025年8月末,试用地区实际发放转型贷款约670亿元,银行授信规模达 1250亿元。此外,第二批冶金、石化等七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正加快研制,部分绿色金融改革重点地区还结合区域特点,出台了地方层面转型金融标准、制定了企业转型规划编制手册,助力区域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三是逐步建立生物多样性金融、蓝色金融标准体系。生态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将金融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视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十四五”期间,我国不断加大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海洋经济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将生物多样性金融、蓝色金融作为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持续推动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
截至目前,20多个省市已启动试用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切实有效推动经济社会“自然受益”转型。蓝色金融标准正在抓紧研制,将适时在沿海地区开展试用工作。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与数据由观点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不构成投资建议,使用前请核实。
上一篇:江西银行被央行罚款10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