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雅安一名孩子带着70克金饰去金店售卖,王老板察觉金饰可能是孩子偷拿家人的,既怕拒收后孩子被骗、金饰难追回,又怕高价收购违规,最终以10元/克“买下”,事后找到家长归还。本文拆解事件经过、法律边界,结合网友观点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最后聊聊这种暖心操作的尺度问题。 一、娃带7万金饰卖店,老板10元/克“截胡”? 家人们,刷到个超有争议的事!四川雅安一家金店,突然闯进个背着书包的瘦小娃,掏出来一兜金首饰,问老板收不收。这可不是小玩意儿,老板一眼就看出是真品,掂量着得有70克,按市价算差不多7万块! 老板王哥(化名)瞬间警惕了——一个孩子拿这么贵重的金饰,大概率是瞒着家人偷拿出来的。他温和地问来源,娃支支吾吾说“是自己的”,眼神躲躲闪闪,明摆着没说实话。 这时候王哥犯难了:按规矩,未成年人卖贵重物品肯定得拒收,但万一直接拒了,娃转头找个黑回收点,被人几百块骗走,金饰再想追回来就难了;可要是按市价收,不仅不合规,回头家长找来,自己妥妥得惹上纠纷。 纠结几秒后,王哥想出个招:“小朋友,叔叔按10块钱一克收你的。” 娃根本不懂黄金价格,一听能卖钱,立马点头同意。70克金饰,王哥给了700块现金,还叮嘱娃好好保管。等娃走了,王哥赶紧发动人脉打听,没多久就找到了娃的家人,把金饰原封不动还了回去。 事后王哥把这事发网上,本来想传递正能量,没想到评论区吵翻了——有人夸他暖心机智,也有人说他这是“变相收购”,涉嫌违法。

二、法律划重点:老板的操作,合法吗? 别光看表面暖心,这里面的法律门道可不少!用大白话给大家拆解清楚,以后遇到类似情况也能拎得清。 首先,这笔交易根本不算数! 根据《民法典》,8岁以下的娃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做啥交易都无效;8岁以上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干买文具、零食这种小事,卖7万块的金饰远超他的能力范围,交易得家长同意才算数。王哥就算是以10元/克“买”的,这笔交易也属于“效力待定”,家长不认账,随时能要回金饰,王哥也得把700块还回去——他后来主动还首饰,其实是在履行法律义务。 其次,老板为啥不算诈骗? 有人说,7万的东西用700块收,这不是骗小孩吗?但《刑法》里的诈骗罪,核心是“想非法占有别人财物”。王哥低价收金饰,是怕娃被黑商家骗,之后还积极找家长归还,压根没想着要占这便宜,主观上没坏心眼,所以既不构成诈骗罪,也不算治安违法。 最后提醒一句:如果是普通商家遇到未成年人卖贵重物品,最稳妥的是先稳住孩子,赶紧联系家长或报警,别轻易交易——王哥的操作是特殊情况,换个人要是没及时归还,很可能就踩了法律坑! 三、网友吵翻:是暖心机智还是打擦边球? 这事一曝光,网友们分成了两派,观点差得老远! 支持王哥的网友占大多数:“这老板太机智了!要是直接拒收,娃说不定就被骗子盯上了,7万的金饰可能就没了,家长得感谢他!” “既保护了金饰不流失,又没让娃白跑,还没违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处理方式!” 还有人说:“比那些见钱眼开,直接低价坑小孩的商家强一百倍!” 反对的声音也很明确:“不管啥理由,收购未成年人的贵重物品就是不合规,这是打法律擦边球!” “万一老板事后没找到家长,或者中途变卦,这不就成了非法收购吗?” 还有网友担心:“这会不会给别人传错信号,以为低价收娃的东西没事?” 也有中立网友理性分析:“暖心是真的,但风险也大。最好还是先报警,让警察帮忙联系家长,更稳妥也更合法。” 结论:暖心操作的“尺度”,该怎么把握? 王哥的初衷绝对是好的,既避免了金饰被黑回收点骗走,又帮家长挽回了损失,这份责任心值得点赞。但从法律角度看,他的操作确实踩着“灰色地带”——如果不是后续及时归还,很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 其实这事也给大家提了个醒:遇到未成年人处置贵重物品,“暖心”和“合法”得兼顾。是像王哥这样先“临时保管”,还是直接报警?哪种方式更能保护孩子和财物安全? 最后想问大家:你觉得王哥的做法值得提倡吗?如果是你遇到这种事,会怎么处理?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上一篇:金价站稳4100美元上方,地缘危机+美联储降息双轮驱动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