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84岁陈奶奶突然到银行取现696万国债,说要买房,银行工作人员察觉异常——奶奶紧张地说手机被监控,立马报警。原来奶奶接到假冒公安的诈骗电话,被告知涉嫌刑事案件,要保密并以买房为由转钱。最终在银行、民警和子女劝说下,奶奶醒悟,保住全部养老钱。这事儿不仅凸显反诈重要性,更藏着关键法律知识点,看完能帮家人避坑! 一、惊险一幕:84岁奶奶取现696万,一句话暴露诈骗陷阱 10月20日上午,杭州某银行里,84岁的陈奶奶排队到柜台,对接她的工作人员项某问办啥业务,奶奶说要取696万国债,用来买房。 一听要取这么大一笔养老钱,项某赶紧多问了几句买房的细节,比如买哪里、和谁买。没想到陈奶奶瞬间变得拘谨,紧张地冒出一句:“我手机被监控了……” 这话一下让项某警觉起来——之前参加反诈培训时,老师反复强调,遇到客户大额取现、提前赎回理财,还说手机被监控、要保密的,大概率是遭遇了诈骗! 项某一边安抚奶奶“别着急,慢慢说”,一边悄悄拨通了报警电话,同时联系银行负责人。民警火速赶到,还通知了陈奶奶的子女,子女一来就懵了:“我们根本没打算买房,妈肯定被骗了!” 在众人追问下,奶奶终于说出实情:半个月前接到一个自称“公安”的电话,对方报出她的个人信息,说她涉嫌重大刑事案件,语气特别严厉,吓得她和87岁的老伴夜不能寐。对方还特意叮嘱“这是机密,不能告诉任何人”,让她买新手机新电话卡单独联系,最后编了“买房”的理由,让她取出现金配合“调查”。 幸好银行工作人员多了个心眼,不然696万养老钱可能就打了水漂!

二、法律拆解:诈骗分子要判多久?银行不取钱会担责吗? 1. 假冒公安诈骗,到底定什么罪? 这些诈骗分子可不是简单的“骗钱”,他们同时涉嫌诈骗罪和招摇撞骗罪,这在法律上叫“想象竞合”,简单说就是一个行为触犯了两个罪名,按处罚更重的来判。 - 诈骗罪:696万属于“数额特别巨大”,按照法律规定,量刑起点是10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可判无期徒刑;- 招摇撞骗罪: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诈骗,最高刑期才10年。 根据相关司法解释,这种情况要按处罚重的诈骗罪定罪。不过好在陈奶奶没真把钱交出去,诈骗分子没拿到钱,属于“犯罪未遂”,会依法从轻处罚,但依然要承担刑事责任,大概率要坐十几年牢! 2. 银行要是给取钱了,会赔吗? 很多人会问:银行有“取款自由”的规定,要是当时给陈奶奶取了钱,事后她被骗了,银行要赔偿吗?答案是:不用赔! 《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银行办理储蓄业务要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的原则,只要银行工作人员按流程操作,完全按照客户意愿取现,没有过错,事后就不用承担赔偿责任。 但反过来,像本案中银行工作人员发现异常后及时报警,这并不是法定义务,而是负责任的“额外操作”——既保护了客户的财产安全,也体现了银行的反诈担当。 3. 为啥说“电话办案”全是骗局? 民警当时给陈奶奶普法时,一句话点破关键:“正规公安办案,绝不会通过电话、微信让你转钱!” 记住这几个反诈知识点,能帮家人避开90%的骗局: - 办案流程:公安办案会出具书面法律文书,当面传唤或通知,不会线上发“逮捕令”“通缉令”;- 资金要求:绝不会让嫌疑人把钱转到“安全账户”,更不会让取现金配合调查;- 保密要求:不会强调“机密案件”不让告诉家人,反而鼓励嫌疑人和家人商量。 只要遇到有人电话里说“你涉嫌犯罪”“手机被监控”“要保密转钱”,100%是诈骗! 4. 老年人遇到诈骗,该怎么办? - 第一招:先“晾一晾”,别被对方的严厉语气吓住,挂掉电话,哪怕对方说“挂电话就抓你”也别信;- 第二招:找“明白人”,立刻告诉子女、老伴或者社区工作人员,千万别瞒着,很多诈骗都是利用老人“怕麻烦子女”的心理;- 第三招:直接报警,不管有没有被骗,只要怀疑是诈骗,马上打110,别犹豫!

三、网友热议:银行太给力!老年人反诈要多上心 事件曝光后,网友们纷纷为银行工作人员点赞: - 夸银行派:“必须给银行工作人员加鸡腿!多一个心眼,救了一个家庭的养老钱!” “建议所有银行都这么做,大额取现多问几句,能拦住不少诈骗!”- 吐槽骗子派:“胆也太大了,敢骗近700万,这是想牢底坐穿啊!” “专挑老年人下手,太缺德了,一定要严惩!”- 提醒家人派:“赶紧把这个新闻转给爸妈!老年人容易信权威,骗子就钻这个空子!” “我爸妈之前也接到过类似电话,幸好我提前给他们普及过反诈知识!” 结论:养老钱防骗,谁该多操心? 陈奶奶的经历是不幸中的万幸,多亏银行工作人员的警觉,才保住了696万养老钱。但现实中,还有很多老年人因为缺乏反诈意识,被骗子骗走毕生积蓄。 有人说“银行应该多承担反诈责任,大额取现强制联系子女”,也有人说“主要靠子女多提醒,常给老人讲反诈案例”。那么你觉得,保护老年人的养老钱,银行、子女、社会谁该承担更多责任?你身边有没有老人遇到过类似诈骗?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