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晚,“券商龙头”中信证券(600030)率先发布2025年三季报:截至9月底,公司总资产突破2万亿元大关,成为国内首家跨入这一规模的证券公司。
《财中社》注意到,中信证券的三季报喜忧参半:一方面,营利双增,经营业绩实现大幅增长;另一方面,经营现金流大幅下滑、汇兑损失惊人,且频频收到监管罚单。
营利双增,多项业务向好
三季报显示,公司2025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558.15亿元,同比增长32.70%;归母净利润231.59亿元,同比增长37.86%;ROE达8.15%,同比提升1.85个百分点。第三季度表现更加亮眼,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27.75亿元,同比增长55.71%;归母净利润94.40亿元,同比增长51.54%。可见,中信证券的规模与盈利能力正同步提升。

与此同时,包括经纪、投行、资管和投资业务在内的多个板块均全面上扬。三季报显示,1-9月公司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245.61亿元,同比增长35.7%。其中,经纪业务净收入109.39亿元,同比增长约53%;投行业务净收入36.89亿元,资管净收入87.03亿元,较上年同期均显著增长。更重要的收益则来自投资端,报告显示,1-9月公司投资收益为328.38亿元,同比大增约190%,成为收入和利润的核心驱动。

财务隐忧与风险
然而,亮眼业绩背后存在多项财务隐忧与风险。
其一,1-9月经营性现金净流入562.02亿元,同比大幅下滑50.53%;经营净现金与净利润的比值从上年同期的6.76下降至约2.43。对此,报表中解释原因在于融出资金现金流出增加带动经营净流入同比减少,现金面承压。
其二,公司的汇兑损益由盈转亏,并因此拖累现金。报表显示,1-9月汇兑收益为-21.98亿元,而上年同期为2.78亿元,汇率变动对现金的影响为-3.60亿元,在海外业务和外币资产负债规模较大的背景下,短期利率波动对利润和现金流的敏感度进一步上升。
其三,公司的信用减值计提明显上行,从上年同期的-4.76亿元(净转回)变为今年1-9月的6.48亿元。公司在变动原因中表示“系融出资金与其他债权投资减值计提同比增加”,这也说明公司在融资类资产扩张的同时,风险成本走高。
最后,公司的流动性和稳定性指标出现了下行,其中母公司期末流动性覆盖率为149.32%,相比上年末下降了1.86个百分点;净稳定资金率为122.84%,相比上年末下降了16.3个百分点;资本杠杆率为13.99%,相比于上年末下降了1.07个百分点。

此外,合规风险是中信证券面临的另一项挑战,2025年前三季度,中信证券至少收到两张指向投行业务的罚单、三张指向分公司或分支机构的罚单以及两张指向工作人员违规行为的罚单,成为“罚单大户”。
员工总薪酬增长两成
《财中社》发现,中信证券2025年前三季度的总薪酬相比于2024年同期有所上升。
三季报显示,2025年1-9月,公司支付给职工的现金为143.74亿元,期末应付职工薪酬为249.41亿元,期初应付职工薪酬为223.32亿元,按照“支付给职工的现金+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来计算总薪酬,可得2025年前三季度中信证券员工总薪酬约为169.82亿元,2024年同期仅约为143.76亿元,同比上升了18.13%。
这也与公司业绩增长的趋势相一致。
“券商龙头”中信证券资产规模突破2万亿元大关,不仅是一个数字里程碑,更预示着中国证券行业进入新一轮发展周期,随着资本市场深化改革和居民资产配置结构调整,券商行业正迎来重要的战略发展机遇。
对于中信证券来说,业绩光环之外,更需要对风险和隐患保持警惕,其未来之路,既铺满鲜花,也暗藏荆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