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海口西海岸呈现出一幅奇异的景象——从帆船帆板训练基地到夏威夷海岸的沙滩上,密密麻麻铺满了形似硬币的蓝色生物。环卫师傅巡岗时撞见这阵仗,当场“瞳孔地震”,立马报告有关部门。

海口西海岸海域出现形似“硬币”的水母(图源:新海南)
“去年也出现过,但今年数量相对多一些,有的路段密度大,有的路段相对少些。”海口玉禾田环境服务有限公司水域部工作人员描述道,“用手拨弄时,一捡起来就像烟花一样碎开,边缘会分离”[1]。
其实这些蓝色圆盘,就是海洋中神秘的银币水母。但别被它的颜值骗了!这货有毒!就算手再痒也别碰,咱只远观不伸手!

银币水母的奇幻世界
银币水母(Porpita porpita)是刺胞动物门、水螅虫纲、花裸螅目、银币水母科的海洋生物[2]。它们的直径约2-4厘米,因浮囊体硬而透明,质轻且呈圆盘状,形如银币而得名。活体银币水母呈现鲜艳的青蓝色,因此也被称作“蓝色纽扣”或“蓝色键虫”。
银币水母的身体结构十分精巧。近距离观察,会发现它们的浮囊体由几十个细的同心环和几十条放射肋组成。浮囊体背面,尤其是在中央附近,有许多小疣状突起。

在沙滩上的银币水母(图源:Wikipedia)
银币水母没有游泳能力,只能随着温暖的海流在大海上漂流,所以被人们当作“暖流指示种”。在福建南部,渔民将银币水母称为“鳁(wēn)镜”,并将其作为鳀(tí)鳁鱼夏汛的台湾暖流指标,从而预测鳀鳁鱼夏汛的到来[3]。(注:鳀鳁鱼是蓝圆鲹、羽鳃鲐、金色小沙丁鱼、脂眼鲱等上层鱼类的总称,也就是当地人对在浅表海域活动的所有小型鱼类的总称。)
超级生物还是生物联盟?
银币水母最令人惊叹的特征在于:它并非单一生物,而是由许多水螅虫个体组成的精密共同体。
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个体都有明确分工:有的专门负责捕食,有的专门负责生殖,有的专门帮助整个群体漂浮。这种高度组织化的分工合作,使银币水母能够作为一个整体在海洋中生存和繁衍。

由水螅虫组成的银币水母(图源:Emily Roberts)
银币水母的群体结构包括主营养体、小营养体、生殖体和指状体。主营养体位于浮囊体腹面正中央,呈圆锥形,开口;其周围有许多小营养体,中空,开口,尖端膨大,具许多分散的刺细胞群。生殖体颗粒状,着生于小营养体基部。
指状体成数圈列生在浮囊体边缘,每条指状体上有3条纵列分散的短枝,短枝末端膨大,着生许多刺细胞。这些刺细胞是银币水母的防御和捕食工具[4]。
海洋流浪者的生存之道
银币水母是漂浮滤食生物,主要捕食桡足类和甲壳类幼虫等微小浮游生物。当银币水母感受到外界刺激或者猎物靠近时,群体结构里的刺细胞会释放毒素来保护自己或将猎物麻痹进而取食。
银币水母的天敌包括大西洋海神海蛞蝓(Glaucus atlanticus)和紫螺。这些生物进化出了对银币水母毒液的免疫力,能够安全地以它们为食。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与银币水母(图源:新江之岛水族馆)
在繁殖方面,银币水母主要通过出芽生殖的方式在繁殖期向水体释放大量水母体。这种繁殖方式使它们在适宜条件下能够迅速扩大种群数量。
银币水母的水平分布与海流、水团和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主要栖息在温暖的热带和亚热带海域的表层水域,在大风、大潮天气时会随着海浪被冲上岸搁浅。
海口事件背后的真相
这段时间出现在海口西海岸的银币水母群,规模远超往常。“我是前天(10月21日)下午3点左右,在五源河国家湿地公园入海口处看到的,数量很多,密密麻麻地分布在沙滩上。”海口市秀英区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主任李丽雅提到。

海滩上出现的银币水母(图源:央广网)
专家认为,本次银币水母大规模上岸或与第24号台风“风神”有关。银币水母自身无游泳能力,其移动完全依赖海流驱动,强风和大浪将它们推上海岸[5]。
海口畓榃湿地研究所所长卢刚表示:“海口西海岸一带出现银币水母,属于正常的自然现象,大家不必恐慌”。他进一步解释,过段时间,冲到岸上的银币水母会自然消失,而海水中的银币水母则会随洋流漂离。
环卫部门迅速启动清理工作,但面临不小挑战。银币水母与沙滩贴合紧密,无法徒手捡拾,环卫工人只能用耙子小心收集。清理工作持续数日,因为不断有新的银币水母被海浪冲上岸[1]。
美丽背后的危险
银币水母虽然外观迷人, 却具有一定弱毒性。它们的触手上有刺丝囊,接触人体可能引发灼痛、红斑或皮疹。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特别提醒:“银币水母无论存活还是死亡状态,都带有毒性,市民游客如果赤脚在沙滩行走,很容易踩到分布密集的水母,可能引发皮肤病等,务必避免直接接触”[5]。

漂浮中的银币水母(图源:marinespecies.org)
银币水母的刺伤强度通常不足以造成严重的伤害,但会引起皮肤刺激或小皮疹。如果不慎触碰到银币水母,应避免揉搓眼睛,以防刺激眼部神经,并尽快就医。
若不幸被蜇伤,首先应该尽快冲洗被刺的地方,将毒液尽量冲洗掉,可以涂抹一些防过敏的药物。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处理,但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加重,需及时就医。
银币水母的生态意义
银币水母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在食物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以微小浮游生物为食,同时也是某些特殊海洋生物的食物来源。
银币水母的存在指示着海洋环境的状况。作为“暖流指示种”,它们的出现可以告诉科学家们海流的方向和温度变化。银币水母的大规模出现可能意味着海洋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

海口西海岸上的银币水母(图源:极目新闻)
尽管银币水母具有一定毒性,但它们并不主动攻击人类。银币水母无运动能力,它们被冲上海岸是自然现象,是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的一部分。
当我们在海滩上遇到这些美丽的生物时,最好的方式就是远观而不亵玩。专家建议,市民游客在海边游玩时务必避免主动触碰银币水母。

银币水母的“尸体”(图源:网络)
“二十多年第一次见,这么多,两三公里长。”一位视频拍摄者感叹道。截至10月23日,受潮位影响,岸滩海面上已基本无银币水母踪迹,但沙滩上仍有不少被海浪冲上岸搁浅死亡的银币水母。即便水母已死,毒性仍可能伤害皮肤,小伙伴们还需多多注意。
银币水母的命运完全取决于海洋的脾气。它们不会游泳,不会抗拒,只能随波逐流,成为海洋与陆地交汇处一道短暂而美丽的风景。
参考资料
[2]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5版,http://www.sp2000.org.cn/
[4] 水母百科|银币水母(蓝色纽扣)介绍及如何饲养?https://mp.weixin.qq.com/s/oFUSP9J7_-NjNkRSYPnLHQ
来源:智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