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各大资产平台出现大量 “银行直供房”,农行、建行等银行纷纷涉足房产销售领域。部分房源的售价甚至比市场价低 25%,例如一套市价 200 万的房产,可能仅以 150 万就能成交。

这些低价房源吸引了众多投资者的目光,银行这种 “骨折价” 销售的背后,实际上是其加速处置不良资产的策略。这些房产大多是银行通过司法程序获得的抵押物,在取得完整产权后,银行选择直接销售以尽快回笼资金。

对于购房者来说,银行直供房的一个显著优势是产权清晰,没有民间债务纠纷。这意味着购买者不需要担心房产背后隐藏的债务问题。但另一方面,银行直供房的低价也反映出当前法拍市场的困境。自今年 6 月以来,法拍房的平均折价率仅为 31%,流拍现象愈演愈烈。这迫使银行不得不转向直售模式,以加快资产处置和资金回笼的进程。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银行直供房确实存在一定的捡漏机会。然而,投资者在考虑购买时,需要特别关注以下两点:
首先,这些房源大多位于三四线城市或非核心地段。这意味着它们的流动性相对较差,未来转手时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困难。投资者需要对当地的房地产市场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以确保在需要出售房产时,能够顺利找到买家。
其次,银行为了实现快速变现,可能会频繁调整房价。因此,投资者不应急于立即购买,而是应该保持耐心,密切关注价格变化。市场是动态的,房价也会随着市场条件的变化而波动。如果刚需购房者遇到产权明确且优质的房产,这确实可能是一个不错的购房时机。

总的来说,银行直供房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捡漏机会。然而,这一机会并非没有风险。投资者需要仔细权衡房产的位置、流动性、市场趋势以及银行的定价策略等因素。在做出购买决定之前,进行全面的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是至关重要的。只有这样,投资者才能在追求收益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