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数字银行赛道正进入一场前所未有的“模式验证期”。随着金融监管趋严、利率市场化推进、互联网流量红利见顶,行业从“拼规模”转向“拼风控”、“拼场景”、“拼生态”。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百信银行作为国内首家独立法人形式的互联网银行,虽在股东背景与科技融合上具备先发优势,却面临着净利润增长乏力、消费信贷市场被多方蚕食、资金成本高企的严峻现实。
2025年前三季度,百信银行实现营收44.2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8.72%,业务规模持续扩张。然而,光鲜的营收增速背后,是盈利能力的持续承压,以及新任董事长谢志斌上任后,如何平衡“互联网速度”与“银行稳健”的战略拷问。
更严峻的是,其核心的消费信贷业务正遭遇多维围攻。蚂蚁集团、京东科技等互联网巨头凭借庞大的生态流量与数据积累,持续深耕下沉市场;招联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等持牌机构则以更灵活的产品定价与渠道合作抢占份额;甚至传统银行也加速数字化转型,凭借更低的资金成本发起正面冲击。
这一切,不仅加剧了获客成本的攀升,更让百信银行的净息差持续收窄,利润空间遭受全方位挤压。
“双基因”优势未成壁垒
百信银行今年前三季度的业绩,清晰地反映了一个行业普遍现象:规模在扩大,利润却上不去。值得肯定的是,中信银行凭借在风控方面的经验,加上百度提供的流量和技术支持,在智能获客、反欺诈和用户运营等方面也显示出一定的竞争力。再加上拥有独立法人银行的牌照,在合规范围内有一定的产品创新空间。
但问题也同样明显。尽管营收增长了接近三成,净利润增速却没有跟上,一方面,作为互联网银行,在技术研发、数据采购和系统维护上的投入很大;另一方面,为了在激烈竞争中维持用户增长,营销和获客的费用也一直很高。结果就是,业务量虽然上去了,利润却被成本吃掉,陷入“越增长越亏损”的循环。
更关键的是,百信银行所依赖的“双基因”优势,中信的背景与百度的技术,还没有完全转化成可持续的商业壁垒。
在资金端,虽然有中信银行作为后盾,但负债成本仍然比传统银行高,尤其在存款争夺战中并不占优势。
在资产端,由于监管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消费信贷产品的利率不断走低,导致净息差持续收窄。
而在场景端,百度虽然提供了初始流量,但相比阿里、腾讯这类生态内嵌的金融平台,百信在用户黏性和转化效率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四面受敌
当下,中国消费金融市场早已不是一片蓝海,而是竞争白热化的红海战场。各类持牌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和科技公司纷纷涌入,从资金、消费场景、技术能力到用户资源,几乎对百信银行形成了全方位的“合围”。
首先是以蚂蚁、京东为代表的互联网系金融平台,它们是百信在流量和数据方面最熟悉的对手。这类平台走的是典型的生态金融路线,以支付作为入口,再借助电商、社交、生活服务这些高频场景,建立起庞大的数据闭环和用户习惯。虽然在银行级别的风控审慎性上可能还存在争议,但靠着庞大的用户基数和日常高频的互动,持续分流了不少百信银行潜在的借款客户。
另一类强劲的对手是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比如招联、马上、兴业消金等。它们是近年来崛起最快、也最贴近百信业务的竞争者。尽管没有互联网巨头那样的流量光环,但它们在资金端通过与多家银行合作、发行ABS等方式实现了多元化,产品设计也更灵活,同时深耕线下和垂直场景。靠着更精准的客群定位和更快地推陈出新,它们正在细分市场中一步步蚕食百信的信贷份额。
而传统银行的数字化觉醒,则像是一种潜在的“降维打击”。工行、建行、招行这些大行,手握极低的存款成本、强大的品牌信誉和海量的存量客户,正在加速推出纯线上的信贷产品。虽然在互联网运营的敏捷性上可能稍逊一筹,但它们所具备的资金优势,是百信这类新型银行短期内难以跨越的鸿沟。
如今,整个行业正从过去粗放式的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的阶段。在这个转型的关键时期,还没能有效突破盈利瓶颈、又面临多方挤压的百信银行,其所谓的“双基因”实验,也正迎来最严峻的考验时刻。
AI驱动的新叙事
面对眼下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新上任的董事长谢志斌为核心的管理团队,其实已经有所行动。
谢志斌来自中信体系,在银行管理和风险控制方面经验丰富,他的上任也被外界看作是百信银行未来会更注重稳健经营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信号。最近,百信银行大力宣传他们推出的AI共创平台,声称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提升产品设计、风险控制和运营效率,还把场景孵化效率提高了60%,看得出来,他们在科技投入上确实下了不少本钱。
比如,继续深化和百度的技术合作,借助大数据和AI算法优化“百信贷”这类产品的风险定价模型;也在尝试拓展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同时,针对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还推出了基于税务数据、供应链数据的线上融资产品,试图不断拓宽业务边界。
不过,战略设想虽好,现实却往往没那么简单,中间还隔着一道需要费力跨越的鸿沟。技术优势要真正转化为市场竞争力,不仅需要时间,还很容易被同行模仿。如今AI风控几乎成了行业标配,百信能不能打造出基于独特数据和算法、别人难以复制的风控能力,是它在信贷业务中站稳脚跟的关键。
场景拓展可以说是百信目前最大的短板,也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尽管他们提出了“开放银行”战略,希望通过API把金融服务嵌入到外部场景中去,但真想和大型互联网平台或产业巨头达成深度、甚至是排他性的合作,并不容易。
如果完全靠自己去搭建原生场景,无论是投入成本还是时机窗口,挑战都非常大。所以,AI平台所提升的“场景孵化效率”,最终还得落实到市场上真正受欢迎的场景金融产品才行,否则技术投入就可能只是“纸上谈兵”。
百信靠什么“破局”?
面对竞争,百信银行亟需推动一场深刻的战略与模式重构。首先,必须降低对单一消费信贷业务的依赖,加速向“生态金融”与“产业数字金融”转型。 具体而言,应更深地融入百度生态,探索搜索、信息流、智能驾驶、智能家居等场景的金融嵌入,实现流量内生;同时,依托中信集团的产业背景,拓展供应链金融、贸易融资等对公业务,优化收入结构。
其次,在技术应用上,要从“工具级”提升至“平台级”。 将积累的AI风控能力、用户洞察能力、开放平台技术,封装成标准化SaaS服务或解决方案,向区域性银行、产业平台输出,从“自营金融”走向“技术赋能”,开辟第二收入曲线。目前其AI共创平台提升场景孵化效率60%是一个好的开始,但需加速商业化验证。
最后,在组织与管理上,建议推动“敏捷治理”改革。在保持金融风控底线的前提下,赋予产品与技术团队更多自主权,压缩决策链条,以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同时,将高管的长期激励与公司的资产质量、客户满意度、科技产出效率等核心指标深度捆绑,重塑市场信心。
结语:
百信银行的处境,是中国数字银行从“规模竞赛”转向“价值生存”的缩影。表面看,它坐拥中信的金融基因与百度的技术血脉,实则陷入“双基因未成壁垒”的尴尬,营收高增长难掩利润疲软,技术高投入未换场景突破。
在互联网巨头、持牌消金和传统银行的三面夹击中,百信面临的根本不是技术或牌照的单点竞争,而是生态与商业模式的全面围剿。AI风控渐成标配,开放银行步履维艰,若不能将“技术叙事”转化为“盈利现实”,再亮眼的增速也只是虚火。
AI不是万能解药,开放银行也非捷径。真正的破局,在于能否在“中信的产业深度”与“百度的技术广度”之间,找到一条可持续、可盈利的融合路径,否则,一切叙事终将归于资本的故事,而非银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