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赵小康)近日,在中国银行咸阳秦皇中路支行,一起针对老年人的“精准扶贫”金融诈骗被成功拦截。银行工作人员凭借专业警觉,及时识破骗局并报警,保护了老年客户的财产安全。
旅途结识“姐妹”陷入精心骗局
事件源于一位老年客户在旅游途中结识的一名女性。两人相谈甚欢,以“姐妹”相称。旅行结束后,这位“姐妹”主动联系老人,推荐所谓的“国家精准扶贫政策”金融产品。
诈骗分子声称,只需支付少量制卡手续费,即可办理“精准扶贫金卡”,激活后卡内将到账288万元余额,可自由取用。为增加可信度,对方还通过虚假App向老人展示了所谓的“400多万元余额”的账户信息。
在诱骗下,老人先后支付了300元和100元手续费。几天后,她果真收到了一张印有“精准扶贫”字样的卡片,通过手机App查询,显示余额为288万元,这使她对此骗局深信不疑。
银行专业识破骗局及时报警
老人满怀期待地前往中国银行咸阳秦皇中路支行,要求激活这张“金卡”并取出资金。然而,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立即发现了问题。
经检查,这张卡片质量低劣,卡号位数不符合银行标准,完全不是正规银行卡。系统查询也显示,该卡片无任何有效账户信息。银行判断这是一起典型的金融诈骗案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联系管理层并报警处理。
警方迅速抵达现场,开展调查取证工作,并将案件上报,确保老人能得到及时帮助,避免进一步损失。
诈骗手法剖析:利用政策名义行骗
该诈骗案件揭示了犯罪分子的典型手法:他们利用“国家精准扶贫政策”这一具有公信力的名义,设计整套骗局,专门针对金融知识相对缺乏的老年人群体。
骗子通过伪造专用卡片、制作虚假手机App、显示虚假余额等手段,营造出政策真实的假象。特别是利用虚假App展示巨额“到账资金”,有效消除了受害人的疑虑。
防范诈骗需提高警惕
金融机构提醒公众,特别是老年人群体:
1. 保持警觉,不轻信陌生人推荐的金融产品或政策福利;
2. 核实信息,通过官方渠道确认政策真实性;
3. 认清正规银行业务流程,正规金融机构不会在提供服务前要求支付手续费;
4. 不轻信非官方App显示的信息,应通过银行官方渠道核实账户情况。
中国银行咸阳秦皇中路支行通过此次事件,展现了金融机构在保护客户资金安全方面的专业能力和高度责任感。银行与警方的高效协作,也体现了警银合作在打击金融诈骗、维护金融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金融机构呼吁,社会各界应共同加强反诈宣传,提升公众金融素养,特别是关注老年人等易受骗群体,共同构建安全、可靠的金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