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北变局:奉天造币厂的“庚子试铸”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清末东北正陷入“三重危机”:沙俄势力渗透东北边境,义和团运动波及奉天(今沈阳),而奉天造币厂刚于1898年建成投产——光绪二十六年奉天省造库平一钱银币(下称“奉天一钱”),正是在这一乱世中诞生的“小额龙银”,既是奉天造币厂的初期试铸品种,也是东北金融体系从“银两”向“银圆”过渡的微观见证。

此时的奉天造币厂,是东北唯一的近代化造币机构:其设备引自德国,铸币技术直接对标北洋造币厂,但受限于东北的经济发展水平,初期以“小额银币”为主——“库平一钱”的面值,既适配东北民间小额交易的需求,也避免了与关内“七钱二分”主币的直接竞争。而1900年的“庚子之乱”,让奉天造币厂的生产被迫中断,“奉天一钱”的试铸量被大幅压缩,最终成为乱世中的“短暂产物”。
二、形制与设计:东北龙银的“简洁美学”
(一)币面布局:小额银币的功能化设计
正面设计以“实用清晰”为核心:
- 币面中央是“光绪元宝”四字,采用柳体楷书,笔锋圆润而不失力度,符合民间对“元宝”字样的认知习惯;
- 文字外环的信息分布紧凑:上方是“奉天省造”(造币厂标识),左右分书“庚子”(纪年,对应光绪二十六年),下方是“库平一钱”(重量与面值),同时辅以满文“光绪元宝”——这一布局既满足了“官铸币”的标识需求,也让小额交易中“辨清面值”的效率更高。
背面设计则是“奉天龙纹”的经典范式:
- 中央是**“短须龙”**图案:龙身盘踞币面,龙角短而粗壮,龙须仅数缕(区别于北洋龙的“长须”),龙鳞以“网格纹”填充,简洁而富有张力;龙身伴以简化的祥云纹,既节省了雕刻成本,也适配小额银币的有限空间;
- 外环英文“TAI TIAN PROVINCE ONE FEN”(“FEN”对应“钱”的小额单位),是清末“海关贸易币”的标准设计,方便与东北边境的俄、日商人交易——这一细节,也体现了奉天造币厂“服务边贸”的定位。
(二)工艺与规格:小额币的技术平衡
“奉天一钱”的铸造工艺,体现了清末小额银币的“成本与质量平衡”:
- 规格参数:直径22毫米,厚度1.2毫米,重量3.73克(严格符合“库平一钱”的标准,即主币“七钱二分”的1/7.2),是清末最小的龙银品种之一;
- 雕刻技法:采用半手工钢模雕刻,龙纹的线条简化但精准——龙睛的“凹点暗记”(肉眼可见的小圆坑)是其独特标识,既实现了防伪功能,也避免了复杂雕刻带来的成本上升;
- 材质配比:含银量85%,含铜量15%(略低于主币的90%银),这一配比既保证了“银质币”的价值感,也增强了小额币的耐磨度,适配频繁流通的需求。
三、存世与流转:乱世中的“边贸遗珍”
(一)试铸背景:中断的生产与稀缺的存世
“奉天一钱”的存世量约在300-500枚之间,其稀缺性源于多重乱世因素:
- 生产中断:1900年8月,沙俄军队占领奉天城,奉天造币厂被劫掠,未完成的“奉天一钱”钢模与存币多被销毁,仅少量成品通过边贸商人外流;
- 流通损耗:小额银币的流通频率远高于主币,磨损、遗失的概率更大——现存“奉天一钱”多有流通痕迹,“完全未流通品”不足20枚;
- 地域限制:该币主要流通于东北边境,关内收藏者对其认知较晚,直至20世纪90年代“东北龙银”概念兴起后,其价值才被广泛关注。
(二)收藏价值:从小额币到“东北龙银标杆”
“奉天一钱”的收藏价值在近三十年逐步攀升:
- 2000年,一枚“流通品”的“奉天一钱”仅以2000元成交,属于“冷门品种”;
- 2015年,一枚PCGS评级XF45的“奉天一钱”以8万元落槌,标志其进入“万元级”藏品行列;
- 2024年,一枚“完全未流通品”(NGC MS63)在杭州西泠印社拍卖会上拍出120万元,成为“小额龙银拍卖成交价榜首”。
这一价值跃升,既源于其稀缺性,更在于其历史地位——它是“奉天龙银”系列的开篇品种,也是清末东北边贸金融的实物见证,被泉界称为“东北小额龙银之王”。
四、历史与文化价值:一枚小钱里的东北镜像
(一)东北边贸的金融工具
“奉天一钱”的诞生,是清末东北边贸发展的必然结果:
- 19世纪末,东北与沙俄、日本的边境贸易规模逐年扩大,小额交易需求激增——传统的“铜钱”因价值过低、运输不便,已无法满足边贸需求;
- “奉天一钱”以“银质小额币”的形式填补了这一空白,其英文标识与精准的重量,让俄、日商人无需换算即可直接使用——这一功能,使其成为清末“边疆金融适配”的典范。
(二)奉天龙纹的地域特征
“奉天一钱”的“短须龙”图案,是东北地域文化的视觉表达:
- 与关内“长须龙”的华丽繁复不同,“短须龙”的简洁粗壮,契合东北民俗中“质朴、刚劲”的审美;
- 龙纹的简化设计,也体现了东北造币工业“实用优先”的特点——在技术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以最低成本实现了“官铸币”的权威性与辨识度。
(三)乱世中的金融韧性
“奉天一钱”的短暂流通,是清末东北金融韧性的体现:
- 尽管遭遇沙俄入侵、造币厂停铸,“奉天一钱”仍通过边贸渠道在民间流通至民国初年;
- 其“小额银质”的属性,让它在战乱中成为民间的“硬通货”——许多东北家庭将其作为“压箱底”的储备,这也是现存“奉天一钱”多有包浆磨损的原因之一。
五、鉴别与仿品:小额龙银的真伪辨析
随着“奉天一钱”的价值上升,市场仿品逐渐增多,核心鉴别要点包括:
1. 龙纹细节:真品“短须龙”的龙须仅3-4缕,龙鳞为“均匀网格纹”;仿品多为“长须龙”改造,龙鳞模糊且排列混乱;
2. 重量与尺寸:真品重量误差不超过0.1克,直径误差不超过0.05毫米;仿品常因材质不纯(多为铅镀银),重量低于3.7克;
3. 暗记识别:真品龙睛处有“凹点暗记”,放大镜下可见清晰的小圆坑;仿品多无此暗记,或仅为人工凿刻的粗糙凹痕;
4. 包浆特征:真品的包浆呈“灰黑色均匀覆盖”,流通磨损集中于龙纹的凸起处(如龙角、龙爪);仿品多为化学做旧,包浆颜色突兀且易脱落。

结语:小钱里的大时代
光绪二十六年奉天省造库平一钱银币,是一枚“藏在小额面值里的大时代标本”。它诞生于东北边贸的需求中,夭折于庚子之乱的战火里,最终以“稀缺遗珍”的身份,成为收藏界的焦点。
这枚小钱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其“一钱”的面值:它是清末东北金融转型的见证,是地域文化与造币工艺结合的典范,更是乱世中民间经济韧性的缩影。当我们凝视其“短须龙”的简洁与“库平一钱”的字样时,看到的不仅是一枚银币,更是1900年东北大地的动荡与生机——而这,正是它跨越百年仍令人动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