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刚向中国提出抗议,就被当场驳回,解放军延长演习时间。事关钓鱼岛,台退将的这一建议,或许可以听一听!
央视新闻报道称,近日,中国海警1307舰艇编队在我钓鱼岛领海内,依法开展巡航活动,历时约1.5小时后有序撤离。
这是今年中国公务船第28天出现在该海域,而最近一次行动仅在一个月前(10月15日)。此类巡航完全符合中国法律与国际法,且已成为维护主权的常态化举措。
然而,日方此次反应异常激烈。
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却在记者会上言辞激烈,宣称已通过外交渠道就中国海警巡航钓鱼岛领海提出“严正抗议”。
对此,中国迅速打出组合拳:

其一,外交部直接表示,不接受日方的无理交涉,已经当场驳回,并提出反交涉,要求日本不得干涉中方巡航执法。
其二,中国海事局便发布一则航行警告:自11月18日起,黄海南部连续8天开展实弹射击演练。
此前,解放军已在黄海中部进行了3天射击训练,此次延长演习时间、扩大禁航范围,被外界视为对日本抗议的无声回击。
其三,发布公民赴日风险提示,冲击日本旅游与消费市场;暂停多项中日文化交流活动;
其四,外交渠道明确拒绝G20期间与高市早苗会晤。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中国在自家门口捍卫权益,本就不容他国指手画脚。
面对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的步步紧逼,中国需思考如何打破长期“控而不升级”的僵局。
台湾退役中将张延廷近期提出一项战略建议:将钓鱼岛设为“国家海洋保护区”,参照黄岩岛模式,以环保名义推进主权实质管控。

该建议提供了一条低成本、高效益的路径:以国际公认的环保议题破题,将主权争议转化为执法对抗,避免直接军事冲突的同时,压缩日本的操作空间。
此前,中国设立“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后,菲律宾的挑衅行动迅速陷入被动,美国亦难以借“自由航行”之名直接介入。
若在钓鱼岛复制此路径,日本的海上活动将被迫面临“破坏生态环境”的法律与道德压力,中国则可通过科研监测、执法巡查等非军事手段强化存在。
不过,日本政府肯定还会以别的方式捣乱。
高市早苗素有“亲台”倾向,其“台海有事即日本有事”的论调已暴露联动遏华的野心。若中国在钓鱼岛升级行动,日本可能加速与台湾地区的军事勾连,甚至推动美日台三方协作机制。

对此,中国需准备“混合反制”:东海维权与台海演训联动,以外交、法律、军事多维度施压,瓦解日本的冒险意图。
事实上,日方反应强烈的原因,与高市早苗政府的国内处境密切相关。
作为安倍晋三的“政治门生”,高市早苗一贯以强硬反华立场著称。近期她不仅在台湾问题上发表狂言,更在国会答辩中坚称其言论“符合日本政府一贯见解”,彻底堵死了外交转圜空间。
这种姿态与其说是对华战略,不如说是国内政治的一场豪赌——面对支持率波动与自民党内压力,高市早苗试图通过对外示强转移矛盾。
然而,这种短视策略反而让日本陷入外交被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日本对华抗议之际,美国海军作战部长考德尔抵达东京。
面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近期涉台的错误言论,考德尔表面“理解日方忧虑”,实则话锋一转,直接开出价码:要求日本将防卫费提升至GDP的5%。

这一数字远超北约国家2%的标准,甚至比特朗普政府此前要求的3.5%更为苛刻。
更让日本失望的是,考德尔访日当天,驻日美军岩国基地的“堤丰”中导系统悄然撤离。
这款可搭载“战斧”巡航导弹的装备射程覆盖中国沿海与俄罗斯远东,此前已引发中俄强烈反对及日本民众抗议。
美军此次撤离,既是对地区紧张局势的临时降温,也是避免被日本“捆绑”卷入台海冲突的预防性举措。
但要清楚的是,美军此举并非放弃亚太中导部署,而是战略试探的调整。美国正以“动态部署”降低风险,同时逼迫日本提高军费,巩固其亚太“马前卒”角色。
对日本而言,美国的承诺愈发不可信赖。

防务费加码至5%将挤压民生支出,引发民众不满;而美军装备的进退自如,更凸显日本在同盟中的被动地位。
美日同盟的“塑料友谊”在利益面前原形毕露,日本的抗议与投机终将反噬自身。
主权,从来不是谈判桌前的讨价还价,而是每一次巡航的轨迹、每一发炮弹落点的决心。钓鱼岛的棋局,中国已拿起棋子——下一步,该日本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