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品 | 搜狐健康
作者 | 顺义妇儿医院急救护理组
编辑 | 刘家碧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4》显示,我国每年新发心梗病例超250万例,平均每12秒就有1人因心梗离世。正确识别与急救,能让心梗患者生存率提升40%以上。每年11月20日是“中国心梗救治日”。顺义妇儿医院急诊护理组提醒,心梗救治,时间就是生命。心梗的预警信号有哪些?如何科学急救?这篇文章将为您带来识别、急救方法的详细科普,并介绍最新的实用“护心法则”。
警惕!心梗可能“不按常理出牌”
很多人以为心梗只有“剧烈胸痛”这一种表现,但事实上,约30%的心梗患者首发症状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导致确诊时间平均延迟4.5小时。
心梗的典型症状为突发胸骨后压榨样、紧缩样疼痛,持续15分钟及以上不缓解,可放射至左肩、背部、下颌,伴大汗、呼吸困难、濒死感。此类症状在男性患者中占比82%,在女性患者中占比53%。
心梗的不典型症状非常多。心梗可能表现为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易误判为肠胃病)、胸闷气短、乏力头晕、颈部酸痛、单侧手臂麻木,尤其老年患者、糖尿病患者,因神经感知能力下降,症状更隐蔽。
冬季低温环境下,心梗发生率较夏季更高,需格外警惕。
心梗家庭急救记住“黄金3步”
一旦发现疑似心梗症状,无论症状轻重,都需立即按以下步骤操作。正确急救能使心梗患者院外死亡率从28%降至8%。
1、立即呼救:拨打120并记录发病时间
若怀疑有人心梗,不要犹豫等待,立刻拨打120。清晰告知接线员“疑似心梗”“所在地址”“患者状态”等正确信息,同时让患者保持安静,记录发病时间(精确到分钟)。
常见误区:千万不要自行开车送医!120急救车配备专业设备和人员,可在途中为病人监护、给药,且能实时对接胸痛中心。数据显示,自行开车送医的患者因途中延误、缺乏急救措施,死亡率较120转运者高2.3倍。
2、保持体位、按需给药
让患者平躺,解开衣领、腰带,保持呼吸通畅;若患者呼吸困难,可垫高上半身(30°左右),避免平躺窒息。
若患者意识清醒、无出血倾向(如胃溃疡、近期手术史),可立即嚼服阿司匹林300毫克(普通阿司匹林需嚼碎,加速吸收);若有硝酸甘油且血压正常,可舌下含服1片,5分钟后不缓解可再含1片(最多3片)。数据显示,嚼服阿司匹林可使心梗患者30天死亡率降低23%,正确使用硝酸甘油可使70%的患者胸痛症状在10分钟内缓解。以上用药务必在专业人员指导下使用!
常见误区:不要给意识不清的患者喂药、喂水,避免呛咳窒息;不要擅自使用止痛药、降压药,以免掩盖病情。数据显示,给意识不清患者喂药导致窒息的发生率达18%,擅自使用止痛药会使医生判断病情的准确率降低40%。
3、心肺复苏(CPR):关键时刻能救命
若患者突然意识丧失、呼吸停止或脉搏消失(颈动脉搏动,颈部两侧触摸),立即启动心肺复苏。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2025)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心跳骤停后4分钟内启动 CPR,患者生存率可达32%,每延1分钟,生存率下降7%—10%;仅进行胸外按压的CPR,也能使患者生存率达到22%,较不进行CPR者(生存率1.4%)提升15倍。
按压部位: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下半部)
按压方法:双手交叉重叠,用身体重量垂直按压,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也就是1秒钟按2次;
配合人工呼吸:每按压30次,进行2次人工呼吸(开放气道,捏住患者鼻子,用嘴完全包裹患者嘴唇吹气),直到120急救人员到达并接管。
预防大于治疗!全球顶尖学科会议最新推荐的“护心法则”
心梗的预防远比重症救治更重要。2025年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AHA2025)更新的《心肺复苏和紧急心血管救治指南》推荐以下“护心法则”:
1、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别忽视
心梗的高危诱因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长期熬夜、情绪激动、吸烟等。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建议每3—6个月监测血压、血糖、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目标值需控制在1.4毫摩尔/升以下。
40岁以上人群、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者建议每年进行1次心电图检查,每2年进行1次心脏超声检查,早发现、早干预心脏异常。统计数据显示,定期筛查的高危人群心梗早期发现率提高60%,救治成功率较未筛查者高35%。
2、生活方式调整:简单却有效
(1)饮食:低盐(每日少于5克)、低脂、低糖,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减少油炸食品、肥肉、甜食摄入。数据显示,坚持该饮食模式的人群,心梗风险较普通饮食者降低30%,高血压患病率降低25%。
(2)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避免久坐(每久坐1小时起身活动5分钟,可使心梗风险降低12%)。研究表明,规律运动可使心梗风险降低 28%,尤其中老年人群适度运动还能改善心肺功能,减少并发症。
(3)戒烟限酒:建议戒烟,不饮酒或严格限制饮酒量(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低于25克,女性低于15克)。
(4)情绪管理:避免“情绪过山车”
长期焦虑、抑郁会使心梗风险增加40%,突发情绪激动(如暴怒、过度悲伤)时,心梗发生率会瞬间升高7倍。日常生活中可通过冥想、听音乐、社交活动等方式调节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减少精神压力对心脏的刺激。
心梗从不是“突然发生”,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数据显示,90%的心梗患者在发病前1—2年就已出现血脂异常、血压升高等预警信号。救治心梗从不是“医生的事”,而是“每个人的事”,正确掌握急救知识,能为患者争取宝贵的黄金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