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晨雾还未散尽,大方县对江镇的山间已是一片繁忙景象。金灿灿的枇杷挂满枝头,在朝阳的映照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5月以来,对江镇千余亩优质枇杷陆续进入成熟期,不仅吸引了周边游客纷至沓来,更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一树枇杷一树金。“今年这枇杷长得特别好,你看这色泽,这个头!”营兴村的种植户贺世华小心翼翼地托着一串沉甸甸的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他告诉记者,得益于当地独特的河谷气候,年均气温16℃,年降水量1200毫米,加上科学的种植技术,今年枇杷的品质创下新高。
“我们采用有机种植方式,施用农家肥,人工除草,虽然成本高了点,但果子品质上去了,价格自然就上来了。”贺世华掰开一个黄澄澄的枇杷,露出晶莹剔透的果肉。
“糖度能达到16度以上,最大的能有40克重,在市场上很抢手。”营兴村党支部书记罗利华介绍,当地主要种植的是五星枇杷和黄枇杷两个优质品种。其中五星枇杷果形端正,果肉厚实;黄枇杷则皮薄多汁,甜中带酸,风味独特。
小果子撬动大产业。在石桅村的合作社里,村民们正忙着分拣刚采摘的枇杷,手法娴熟地挑选、装袋,贺世华告诉记者:“以前种其他作物,气候不适宜,一亩地收入不到千元。现在把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枇杷,不仅有固定收入,在合作社做工一天还能赚一百多元,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对江镇枇杷种植面积已达一千余亩,其中核心产区石桅村、营兴村就占了大半部分。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周边百余户农户参与其中。2024年,平均亩产收益超3000元。
“我们统一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农户既可以土地入股,也可以在基地务工。”罗利华说,去年合作社还引进了便捷分选设备,可以根据大小自动分级,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周末的对江镇格外热闹。在白布河畔的枇杷园里,来自外地的游客陈先生正带着孩子体验采摘乐趣。“大方的枇杷比蜜甜,新鲜采摘,孩子也玩得开心。我们一会儿还准备去千岁衢古驿道走走,尝尝当地的农家菜。”
近年来对江镇大力发展“枇杷+”乡村旅游,推出了“赏峡谷风光、摘生态枇杷、品农家美食、访古路驿道”的精品线路。今年还新增了枇杷文化展示馆和DIY体验区,让游客深入了解枇杷种植历史和文化。
产业链延伸促振兴。在大方县的枇杷深加工车间,工人们正在制作枇杷膏。工作人员介绍,除了传统的枇杷膏、枇杷蜜饯外,今年还研发了枇杷果酒、枇杷酵素等新产品,通过深加工,不仅解决了鲜果保存难题,产值还能提升三至五倍。
电商直播也成为拓展销路的新渠道,直播间里,一场场“云端枇杷节”正在火热进行,最高一场直播卖出一千多单,很多客户都是回头客。直播博主们还会拍摄枇杷种植、采摘的短视频,让消费者更了解本地特色。
对江镇将重点打造“对江枇杷”区域公共品牌,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枇杷产业综合产值,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增收致富。
微风细雨中,满载而归的游客陆续离开,果农们又开始为明天的采摘做准备。这片金色的果园里,正孕育着甜美的果实,承载着乡村振兴的美好希望,使大家都能共享发展的成果。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李永燚
编辑 汪瑞梁
二审 谢朝政
三审 李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