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聚焦农产品精深加工业高质量发展②|黄金玉米带上的“黄金”产业链
在前不久结束的第三十四届哈尔滨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上,黑龙江省的玉米面条、五谷玉米月饼、还有以玉米为原料的各类营养产品备受参展者青睐。
2024年末,黑龙江省以绥化市、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为核心,以玉米加工产业为主体的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在本届“哈洽会”的舞台上,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大放光彩,用玉米精深加工产品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了黑龙江省玉米生物制造产业取得的成效。
今年6月,黑龙江省印发了《黑龙江省建设绥哈大齐生物制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要加快将我省玉米资源总量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和经济转型优势,全力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玉米生物制造产业集聚要地。
如今,在资源优势和产业政策的双重加持下,生长在这片黑土地上的金黄玉米,正迸发出前所未有的价值潜力,逐步发展成为带动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黄金”产业。
从卖原粮到精深加工,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产业链条不断延长
在哈尔滨健康农牧业有限公司,一辆辆满载着玉米的卡车驶入厂区内。而在企业的生产车间里,一袋袋刚下线的玉米面条正在装箱,即将运往大江南北。
一进一出的繁忙景象,在企业董事长孙丽娟看来已经是常态。她介绍,企业生产的玉米面条品类多达20种,并已进入方便面、麻辣烫企业的供应链,年供应量超万吨。
玉米面条产品
“黑龙江省是全球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肥沃的黑土地,所产玉米淀粉含量高,玉米品质受到市场肯定。作为省内的玉米加工企业,我们希望黑龙江的玉米不单单是靠原料进入市场,而是通过玉米的深加工产品在市场里‘打拼’出一片天地,从而实现玉米的更大价值。”孙丽娟说。
近年来,企业持续深耕玉米深加工领域,研发生产玉米面条、药食同源龙须粥系列、方便大碴粥系列、即食代餐营养粥品系列、减肥控糖主食等30余款产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25年哈尔滨市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核心,发展10个重点产业、打造50条产业链。其中,在食品产业方面就包含了玉米加工产业链。
在绥化市,对于发展玉米加工产业链也有所动作,根据全球玉米深加工发展方向、产业链条、主导产品等,绘制了我省第一张玉米产业链图谱,将玉米产业链划分为多条主链,推进燃料乙醇、纤维素乙醇、发酵饲料加工转化,形成从玉米籽粒、秸秆到下游产品全产业链。
从短链向长链拓展,目前黑龙江省按照《行动方案》正逐步加快完善“生物育种-绿色食品-合成生物-秸秆综合利用和黑土地保护”等多条生物制造产业链,全面提升玉米深加工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带动绥哈大齐生物制造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从自主研发到科技合作,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产业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产业向更高端的产品延伸。破碎、分离、发酵、提取……在位于绥化市的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一粒粒玉米经过数十道工序后,生产出维生素C、辅酶Q10等高附加值产品,身价倍增。“用玉米制作而成的维生素C每斤能卖30元,辅酶Q10每斤价格则高达1000元。”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黑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
通过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的打造,包括新和成、阜丰在内的等我省重点玉米深加工企业创建了“跨地域”的开放创新合作模式,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江南大学、丹麦科技大学等二十余家国内外顶尖生物研发机构,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
在齐齐哈尔龙江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自动包装线高速运转,各生产环节有序进行。在这里,玉米经过浸泡、破碎、分离等工艺,最后加工成淀粉、氨基酸、葡萄糖等产品。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锻炼‘内功’,持续加强自主研发创新。为了攻克氨基酸生产过程中‘卡脖子’问题,企业与联合江南大学选育重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苏氨酸高产菌种,提升了企业自身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齐齐哈尔龙江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目前,企业已经形成年200万吨玉米加工转化能力,先后获得国家授权专利49项,其中发明专利26项。2024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达到68.37亿元、产值超过70亿元。
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也加快了产业制造向精深化、高端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企业在固本培元中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不断占领玉米加工科技和产业发展制高点,提升了我省玉米加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技术主导权。
从粗放利用到绿色节能,黑龙江省玉米加工产业逐“绿”而兴
2023年5月12日,全球首个百万吨级“圣泉法”生物质精炼一体化项目在杜尔伯特县投产。这个每年可“吞下”秸秆50万吨的“工业巨兽”,源源不断“吐出”生物质树脂炭、硬碳负极材料、糠醛、纸浆、生物甲醇、可降解材料等系列绿色生物基产品,为大庆市生物制造增添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大庆圣泉绿色技术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投产后,玉米秸秆中的有效成分被“吃干榨净”“变废为宝”,二氧化碳减排效率实现大幅提升,秸秆以“绿色生物质新材料和新能源”的全新角色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此外,还带动了大庆市及周边地区秸秆收购、加工和运输业的发展和近万人就业,为实现大庆农作物产业化的循环利用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未来。
将玉米秸秆高效循环利用是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按照“绿色、高端、融化”发展思路,加快生物制造绿色化、高端化发展一个缩影,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锚定玉米生物循环经济新模式,探索多途径实现深加工及其加工副产物循环利用。
据了解,大庆圣泉绿色技术有限公司所在的黑龙江杜尔伯特经济开发区是我省唯一的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也是我国最北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的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也落地于此,为整个园区逐“绿”而兴增添动力。
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黑龙江伊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以生物发酵工程技术为主导,集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氨基酸生产企业,年加工玉米能力90万吨,生产的氨基酸产品通过大庆-大连城际公共精品班列“漂洋过海”,远销东南亚、欧盟、南北美洲等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到40.48亿元。
作为黑龙江省最大的氨基酸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工艺,比传统生产工艺具有发酵产酸高、转化率和成品收率高的优势,显著降低了生产能耗,有效节约原料,整体工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未来,我们将开展绿色原料选择、面向清洁生产、绿色包装、绿色运输及绿色使用过程的设计,最终达到氨基酸产品绿色设计最佳化。”企业负责人说。
如今,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正在抢抓“双碳”关键期、窗口期,持续加大节能投入,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加快建设绿色工厂。在《行动方案》中,提出力争到2027年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1个以上,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数量4家以上。
夏日的黑土地上,玉米长势正盛,正如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的发展劲头一样。
再过不久,满目青绿将变成遍地金黄,这是耕耘在这片土地的万千农民所期待的,也是绥哈大齐生物制造集群企业所期待的,更是农业大省黑龙江所期待的。(图片均为黑龙江日报资料片)(黑龙江日报记者吴玉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