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银行是深圳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日,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西班牙桑坦德银行在深圳筹建分行,深圳拟新增一家欧资银行。据深圳金融监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9个国家和地区的35家外资银行在深圳设立了5家法人银行、33家分行和1家代表处,营业性机构总数达38家,总资产超4000亿元人民币,深圳外资银行机构数量和业务规模均长期稳居国内城市前三。
加大布局 外资银行纷纷“加码”深圳
据了解,桑坦德银行(BANCO SANTANDER)成立于1857年,是西班牙最大的商业银行,也是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之一。该行业务覆盖欧洲、拉丁美洲、美国和亚太地区。截至2024年末,桑坦德银行总资产达1.8万亿欧元,全年总收入618.76亿欧元,净利润137.44亿欧元。桑坦德银行分别在2008年和2014年成立上海分行及北京分行。此次桑坦德银行再次在华设立分行,传递出外资坚定看好中国经济、看好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积极信号。
时间回到1982年,中国内地第一家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南洋商业银行在深圳设立分行,此后,花旗、汇丰、渣打等跨国银行,纷纷将内地第一家分行设在深圳;2004年,深圳率先落实CEPA协议,引进3家港资银行;2007年,永亨、大新、中信嘉华等银行在转制法人时,都将深圳作为总部注册地;2010年,两岸签署ECFA协议,台资银行开始进驻深圳;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多家外资分行和玉山、开泰银行在华法人总部陆续落户深圳。
不仅如此,近年来外资银行仍通过多种方式,持续加大深圳的布局力度。开泰银行、招商永隆银行、中信银行国际、华侨银行在深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星展银行先后三次投资增持深圳农商行,大新银行设立全国首家“双牌照”银行。
再从政策层面看,去年5月,深圳出台《进一步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实施办法》。今年2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港澳银行内地分行开办银行卡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外资银行业务范围进一步扩大。不断升级的政策“大礼包”,持续为外资企业提振信心,越来越多外资机构“加码”中国,分享中国发展红利。
内外联动 助推深圳金融创新发展
外资银行的长期深耕带动了深圳金融业的创新发展,助推了深圳金融业对外高水平开放。在便利跨境投融资和跨境结算领域,大新、东亚、恒生、汇丰、南洋商业、星展、渣打、华侨、富邦华一等9家在深银行参加“跨境理财通”试点,为大湾区居民提供便捷的跨境投资渠道,满足区内居民广泛多元的财富管理需求。截至2024年末,资金跨境汇划累计超16亿元,占大湾区外资银行总额近八成。
东亚银行作为境内首家参与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的银行,将跨境数据验证应用于跨境企业客户尽职调查,提升企业开户申请和信贷审批效率。南洋商业银行参与加入跨境征信港企融资业务试点,利用跨境征信信息的增信加持,在简化融资申请流程的同时,有效降低港企融资成本。汇丰、渣打银行面向香港居民,推出由香港母行代理见证开立内地个人结算账户服务,实现港人“足不出港”开立内地个人账户,便利香港居民北上生活消费。
在助力中资企业“走出去”方面,外资银行发挥杠杆作用,撬动集团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资源,为中资企业在海外展业提供授信、发债、结算、现金管理、风险管理等一揽子金融服务,并提供对接当地政府、会计师事务所,协助搭建供应链条等非金融类服务。汇丰银行携手阿里巴巴国际站,推出中小企业出海专项服务;开泰、大华、华侨等银行提供东南亚小币种的直接汇兑、融资和套保等服务,支持企业在东盟地区拓展业务。
(作者:深圳特区报记者 邹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