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商业银行在小微企业经营贷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纷纷加入战局,使得企业融资成本呈现下降趋势。截至目前,已有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江苏银行等多家银行相继推出年化利率在3%及以下的经营贷产品,利率水平较之前出现明显下调。其中,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推出的小微信贷产品年化利率低至3%,江苏银行和招商银行的抵押经营贷年化利率分别降至最低2.5%和2.3%,交通银行的个人经营性贷款最低利率甚至低至2.2%。
不过,这种“利率下调”并非普惠。多位业内人士坦言,低利率往往伴随着严苛的资质要求。例如,招商银行的抵押经营贷借款人需要满足有北京产权住房作为抵押、旗下有公司且正常经营等条件,且具体利率需根据借款人资质综合评定;建设银行“商户云贷”“首户快贷”“云税贷”“商叶云贷”等小微信贷产品申请人需满足企业完成工商登记并保持正常经营状态、信用状况良好、持有建行金融资产(包括存款、理财等)等多项基本条件。这意味着,尽管经营贷利率表面“破3”,但真正能享受到低利率的客户仍是少数。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这场“价格战”并非单纯的价格竞争,而是商业银行在细分市场中抢占优质客户资源的体现。例如,招商银行旗下“生意抵押贷”产品年化利率(单利)低至2.7%起,最高可贷2000万元,从申请到放款最快仅需3个工作日,额度高、审批快、利率低的特性,直接瞄准了小微企业的融资痛点;建设银行则通过推出“商户云贷”“首户快贷”“云税贷”等差异化产品,针对细分行业客群提供定制化服务。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指出,目前,银行竞相降低经营贷利率是一种阶段性营销策略,是商业银行基于细分市场的研究,抢抓优质资产和客户的举措。
而对于多家银行争相下调经营贷利率的原因,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朱华雷分析认为,一方面是宏观政策的引导。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是货币政策宽松,央行下调了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此外,各家银行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客户资源,纷纷降低经营贷利率。
从政策层面看,2025年5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稳价”目标,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贷款定价管理,根据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自身资金成本和小微企业客群特征、风险状况等,科学合理确定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水平,增强业务发展可持续性,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2025年6月,金融监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印发《银行业保险业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引导银行保持对小微企业有效的增量信贷供给,提高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定价管理能力,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行为,促进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另外,为更好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激励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于2025年5月宣布下调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3个月、6个月和1年期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分别降至1.2%、1.4%和1.5%,同时还下调政策利率0.1个百分点,带动1年期和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同步下行0.1个百分点,并导致银行存款利率普遍下调。这些举措直接降低了银行的资金成本,提高了银行降低小微企业融资成本的积极性,为贷款利率下调提供了政策空间。
从市场层面看,当前商业银行面临着优质贷款项目供给不足、信贷投放难度大的问题。招商银行行长王良曾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贷款需求出现断崖式下降,融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现在的贷款更多投向制造业、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等领域,但是这些领域无法完全满足银行的放贷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争夺有限的优质客户资源,部分银行选择通过利率让利吸引客户。
银行经营贷利率的降低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便利,但杨海平提醒,这类产品是短期吸引客户的营销手段,从风险经营和监管规制角度看,违背风险定价规律的超低利率缺乏可持续性。一方面,银行的资金成本难以无限压缩,净息差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剧;另一方面,风险溢价的底线也需要守住。
对于银行而言,在激烈的竞争中突围的关键或许并不在于利率高低,而在于服务水平和客户体验。杨海平建议,银行需兼顾客户综合贡献度与风险定价原理,在优化服务上实现三层进阶:基于数字化平台提升客户体验,在信贷基础上拓展非信贷金融服务,进而加载特色化增值服务,打造“服务+赋能”的新型合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