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财立方 记者 裴熔熔 杨萨】贷款补缴养老保险?还能换取更高养老金?近期,湖南地区多家农商行营销“养老贷”产品引发了业内对金融边界的热议。
7月11日,大河财立方记者从多家湖南地区农商银行了解到,目前已暂停办理养老贷产品,后续是否继续上架有待通知。
什么是养老贷?市场态度如何?又为何会引发争议?
已有农商行放贷规模超3000万元
“我们有养老贷这款产品,但是名额已经满了。”“需要完善标准,暂时下架。”
7月11日,记者以客户身份致电多家湖南地区的农商银行,其中有客户经理称,确有“养老贷”产品,目前名额已满,不确定何时会再上架。也有银行客户经理表示,暂时还没有正式对外推广。当记者进一步询问“养老贷”细节时,上述客户经理表述含糊,表示该产品标准需要完善,目前已经停止对外出售,后续上架会通知。
引起争议的“养老贷”是指银行借钱给客户一次性补缴够15年高档次的养老保险费,资金直达个人社保账户,客户退休后能领到更多养老金。从各行发布的产品情况来看,“养老贷”最长贷款基本为15年,特惠年化利率一般在3.1%~3.45%之间,采用固定利率的方式,不受政策和市场利率波动影响。申请条件方面,需要满足“年龄+贷款期限”≤75岁,具有当地户籍和社保,且尚未领取国家养老保险金等要求。
某农商行曾在发文举例:如客户之前每年按300元档次缴费,15年共缴了4500元。现在想提高到每年6000元的最高档,15年共需9万元。中间的差价85500元(90000元-4500元)就可以由“养老贷”提供。这笔贷款直接打入客户的社保个人账户,专款专用完成补缴提档。年满60周岁后,客户每月领取的养老金将增加。
据媒体报道,此前至少有40家银行落地“养老贷”产品。某农商银行此前发文称,该行3月份推出“养老贷”产品,截至6月9日,发放“养老贷”373笔、金额3110.4万元。
“养老贷”存在合规性争议
为何引发争议?
招联首席研究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根据现行个人贷款管理制度,“养老贷”“续保贷”的性质较为模糊,存在合规性争议。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2024年2月公布的《个人贷款管理办法》,“个人贷款,是指贷款人向符合条件的自然人发放的用于个人消费、生产经营等用途的本外币贷款。”该办法还明确要求,“个人贷款用途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国家有关政策,贷款人不得发放无指定用途的个人贷款。”
“‘养老贷’‘续保贷’是否属于个人消费贷款,缴纳养老保险费用是否属于‘个人消费’用途,在制度上并不明确。此前,部分银行已经推出的‘养老贷’、续保贷被金融监管部门叫停,或是因为贷款性质不清,存在合规性争议。”董希淼表示。
盈科郑州股权高级合伙人王洪武认为,“养老贷”产品可能存在三方面风险:
首先,该产品利率本身较高,高于目前部分消费贷及房贷利率。“养老贷”的固定利率设计,意味着未来LPR继续下降时,借款人反而要承受更高的相对资金成本。
其次,该产品还款周期很长,若借款人短期内突发情况,例如当借款人病重或财产遭遇重大损失,迫切需要养老金保障基本生活时,银行依据不得展期的规定强行划走部分养老金,借款人领取的收益远远不足以缴费部分。
此外,贷款对应的客群通常为60岁以上老人,存在领取保险金的时间短于还款时间的风险,对贷款人不利。“养老贷”本质上是银行推出的金融产品,属于金融行为,与社保缴费是两条完全独立的路径。这意味着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子女可能会面临额外的经济负担。
专家:建议明确将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作为个人消费贷款的合规用途之一
近年来,银行贷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接受大河财立方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大行不断下沉的背景之下,中小银行出现了危机感。“养老贷”“续保贷”等产品的推出,一方面表明中小银行试图在贷款品类方面实施一些差异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小银行贷款创收的“焦虑”。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面快速提高,但对大量灵活就业的居民而言,普遍存在缴费年限不足或缴费档次偏低。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养老贷”相关产品实际上也是满足市场需求,拓展业务的手段。
关于“养老贷”,董希淼认为该产品具有多方面积极作用。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来说,有助于增加缴费人数,增加缴费金额,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对居民来说,获得信贷资金支持,顺利缴纳养老保险或者增加养老保险缴纳金额,进而提高养老保障水平。
针对“养老贷”存在争议的情况,董希淼建议,金融监管部门可以采取柔性监管措施,支持和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产品和服务,通过“养老贷”“续保贷”的良性创新,满足低收入群体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提高养老保障水平的迫切需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可对《个人贷款管理办法》进行修改或解释,明确将缴纳养老保险费用作为个人消费贷款的合规用途之一。商业银行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及人力社会保障部门协同,进一步完善“养老贷”“续保贷”等产品设计,建立资金使用闭环,并引入商业保险等风险分担机制,既能精准地服务好低收入居民,又可防范化解经营风险。
“已有银行将‘养老贷’下架,既有社会舆论方面的影响,也有基于风控等业务层面的考虑。从需求侧看,能够帮助特定客群完成养老保险的补缴,确实存在一定的市场需求。但从客群属性来看,是否具有持续的还款能力、形成业务闭环还有待观察。”苏筱芮表示。
责编:陶纪燕 | 审校:李金雨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