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佳 北京摄影报道
在一揽子金融政策持续显效、经济活跃度有所提升以及金融机构加力支持下,6月及上半年信贷呈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的特征。
7月14日,央行公布6月金融数据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狭义货币(M1)余额113.95万亿元,同比增长4.6%。流通中货币(M0)余额13.18万亿元,同比增长12%。上半年净投放现金3633亿元。
与此同时,6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430.22万亿元,同比增长8.9%。今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2.83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4万亿元。
“从上半年的金融数据看,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在7月14日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邹澜表示,从经济理论和实践经验看,货币政策的传导是需要时间的,已经实施的货币政策的效果还会进一步显现。
信贷结构改善
在5月出台实施的一揽子金融支持举措效果逐步在6月显现。
金融数据显示,6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24万亿元,环比季节性大幅多增1.62万亿元,同比多增1100亿元,结束了此前连续两个月较大幅度同比少增态势,支撑月末贷款余额增速持平上月末于7.1%。
“6月新增信贷表现亮眼,源于多重因素。”在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看来,一是6月为传统信贷大月,在指标考核、同业对标、年中业绩表现等多因素驱动下,银行贷款投放通常会季节性明显回升;二是一揽子金融政策持续显效;三是四家大行5200亿元定增注资于6月落地,对月内及后续信贷投放形成较强支撑。四是6月中采制造业PMI环比回升,产需指数重回扩张区间,新出口订单环比上修,外部扰动减弱下企业经营景气度有所改善,也有利于融资需求的修复。五是低基数效应下同比多增。
分部门看,企业贷款方面,6月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400亿元,结束了此前连续四个月的同比少增态势。居民贷款方面,6月居民中长期贷款同比多增151亿元,居民短贷同比多增150亿元。
“这一方面源于去年同期基数偏低,另一方面,5月LPR报价下调带动贷款利率下行以及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持续推进等因素,也对居民信用扩张起到一定拉动作用。”东方金诚首席分析师王青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
此外,今年上半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累计12.92万亿元,从效果上看,上半年信贷呈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的特征,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更加精准有效。
温彬分析称,在信贷结构上,新增贷款主要投向制造业、基础设施业以及“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其中,5月末,绿色、科技、普惠、养老、数字贷款同比分别增长27.4%、12%、11.2%、38%和9.5%,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6月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8.7%,上半年增加9207亿元;基础设施业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7.4%,上半年增加2.18万亿元。
邹澜在会上表示,今年以来,人民银行围绕经济工作重点任务,强化货币信贷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综合施策,有效应对外部冲击,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在信贷政策方面,强化政策引导和考核评估,发挥好金融支持化解重点产业结构性矛盾促进提质升级作用,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合理保障外贸企业融资需求,优化跨境支付结算服务,助力稳就业稳经济。
落实好各项货币政策
金融数据还显示,6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30.29万亿元,同比增长8.3%。狭义货币(M1)余额113.95万亿元,同比增长4.6%。
“M1增速显著上修,延续5月以来的上行态势。”温彬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而M2增速较上年同期明显回升,保持流动性充裕。
“当前M2增速明显高于名义GDP增速,显示金融对实体经济具有较强支持性。” 不过王青指出,当前M1增速仍然偏低,表明企业和居民投资、消费动能有待进一步增强,楼市处于调整状态也是一个拖累因素。
社融方面,6月新增社融4.20万亿元,环比季节性多增1.91万亿元,同比多增9008亿元,支撑月末社融存量增速较上月末加快0.2个百分点至8.9%,继续处于近期较高水平。
在温彬看来,这主要受到表内信贷和政府债的拉动。6月表内人民币贷款、政府债净融资分别为2.36万亿元、1.35万亿元,同比分别多增1710、5072亿元。
另外,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83万亿元,同比多增4.74万亿元。其中,政府债券净融资7.66万亿元,同比多增4.32万亿元,显示融资需求增量主要来自政府加杠杆。
“这一方面与地方政府债大规模置换以贷款、非标等形式存在的存量隐债有关,另一方面也因当前居民和企业预期与信心仍然偏弱,主动扩信用意愿较低,需要财政加杠杆发力稳增长。”王青补充道。
后续看,王青判断,接下来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会进一步强化。预计在政府债券融资带动下,7月新增社融有望持续同比多增,存量社融和M2增速都有上行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伴随隐债置换对新增贷款影响弱化,下半年新增贷款也有望恢复同比多增。
邹澜则在发布会上强调,下阶段在总量方面,要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和节奏,保持流动性充裕,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持续营造适宜的金融总量环境。
结构方面,突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方向,聚焦科技创新、扩大消费、民营小微等方面,强化政策协同联动,用好用足各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力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传导方面,强化利率政策执行和监督,更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维护银行业市场竞争秩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资金空转,把握好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保持自身健康性的平衡。
完善货币政策框架方面,进一步健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优化货币政策中间变量,不断完善货币政策工具体系,健全可置信、常态化、制度化的政策沟通机制,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