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汕尾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获悉,近日,汕尾将正式发布《汕尾市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总体策划方案》与《汕尾市促进网络微短剧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方案》和《措施》),以系统性政策扶持体系加速培育汕尾文化产业新增长极,推动网络微短剧深度赋能“百千万工程”实施,擦亮汕尾特色文旅品牌。
政策“组合拳”护航,构建全链条发展生态
据介绍,此次政策布局突出机制创新与资源整合。市级层面,汕尾将成立“市网络微短剧产业高质量发展协调工作小组”,统筹宣传、文旅、财政、市监等十余个部门协同发力,破除产业发展壁垒,并打造协拍服务平台,组建网络微短剧协拍服务中心,为来汕尾拍摄的剧组开辟“绿色通道”,提供涵盖备案、拍摄、审查的“一条龙”服务,全方位提升拍摄便利度,形成支持短剧拍摄的良好环境。
《措施》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推出多项具体扶持政策:
——剧本创作: 对入选国家级、省级优秀项目的剧本,分别奖励最高5万、2万元;讲述汕尾故事、宣传城市形象的剧本,奖励额度再增50%。
——企业落户: 在汕尾注册且年营收超50万元的短剧企业,可获最高2万元资助。
——取景拍摄: 在汕尾取景超5处并有效宣传城市形象的作品,上线后根据传播效果综合评定,最高资助2万元;报备剧组在A级旅游景区拍摄免门票。
——协拍服务: 对提供全链条服务的协拍中心,按服务质效最高资助10万元。
——本地发行: 在汕尾取景超80%并取得发行许可、点播量或收益超50万的本地作品,最高资助5万元。
——人才引育: 积极引进和培养编剧、导演等核心人才的机构,最高可获5万元支持。
——举办活动: 支持举办影视节展等活动,最高资助5万元。
立足文旅资源,构建“1+N”全域拍摄矩阵
立足本土资源禀赋,突出“滨海特色”,《方案》将“打造滨海拍摄基地”作为既定目标。计划至2027年推出30部“短剧里看汕尾”系列精品,并安排专项资金重点倾斜在汕尾取景、讲述汕尾故事的作品。创作选题紧扣汕尾“红蓝绿古特”五色资源,鼓励创作者深挖汕尾红色革命历史、蓝色海洋经济以及绿色生态资源,策划“短剧+”文旅、非遗、科普、融湾等多元主题,推动短剧成为宣传城市形象的全新载体。
为夯实产业基础,《措施》大力支持产业园区和影视基地建设。鼓励改造闲置资产或新建专业化影视拍摄主基地(含摄影棚、道具库等),对投资超过500万元的项目给予最高3%(上限50万元)的一次性扶持。同步推动红宫红场、碣石古镇等A级旅游景区及文化地标成为N个特色拍摄分场景,合力打造“1+N全域影视拍摄基地”,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根据《方案》规划,汕尾目标明确:到2027年,建成3个以上专业短剧拍摄基地,培育10家优秀创作机构(含5家骨干机构),举办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形成“政策撬动+市场运作+民众参与”的良性循环,使短剧产业成为赋能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有业内专家指出,汕尾此次政策体系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通过内容引导、基地建设、资金扶持、服务优化“四轮驱动”,不仅瞄准了500亿规模的短剧市场蓝海,更将独特的滨海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为布局新兴文化产业提供了“汕尾样本”。
南方+记者 陈欣欣
【作者】 陈欣欣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