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石化工业园区。 □记者 覃蔚峰 摄
盛夏的百色,热浪与发展热潮交织涌动。在广西百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建设者们挥汗如雨,全力推进项目建设。这个市级重点民生工程建成后,将形成10万吨级现代化仓储能力,带动周边农产品加工产值提升30%以上。这火热的建设场景,正是百色产业园区深化改革、激发活力的生动缩影。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核心载体,更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阵地。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百色以“破局、赋能、提质”为主线,纵深推进产业园区改革,通过空间整合、制度创新、服务升级、开放合作四轮驱动,构建起“1+12”园区发展新格局,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正在百色大地持续升腾。
破局:空间重构激发集群效应
在整合升级后的田东石化工业园区,铝精深加工、新能源材料等项目建设正酣。“过去园区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产业集聚效应难以释放。”田东县副县长陆青松介绍,田东将分散园区整合升级为“广西田东工业园区”,推广“管委会/服务中心+孵化基地+平台公司”运营模式,实现管理集中、服务下沉、市场化运作提升。目前,该县工业园区已有企业108家,形成氯碱化工、生态铝、氢能等产业集群。
田东县的实践是百色园区空间改革的典型样本。百色以空间重构为突破口,将原本分散的31个园区整合为13个重点产业园区,明确“一县一园”定位并全部申报纳入国家级开发区目录。依据《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百色片区总体规划》,推行“一园一策”发展策略,重点布局新型生态铝、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集群。整合后,园区土地利用率提升28%,项目落地周期缩短40%,“亩均效益”评价体系更倒逼低效用地“腾笼换鸟”。
集群效应日益显现:右江区铝基新材料六塘产业园内,百色兴和铝业直接采用周边企业铝水原料,经精炼、铸轧等工序产出微米级铝箔,带动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电池铝箔等高附加值产品持续上新;田东锦江循环经济产业园形成有色、化工、冶金、电力等多元产业格局,资源高效利用,循环经济规模初显……一个个定位精准、运营高效、功能复合、支撑有力的产业园区赋能主导产业提质增效。
赋能:制度创新激发发展活力
制度创新是改革“牛鼻子”。百色推出23项改革任务,建立“党建+园区”联动机制,在田阳、靖西等地成立园区党工委,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
要素配置改革精准发力:设立50亿元政府引导基金及500万元园区发展专项资金,已向创维—爱旭(百色)光伏ABC电池西南基地项目注资3亿元,撬动10亿元社会资本;与深圳市光明区共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打造“人才飞地”;开展“信用修复进园区”活动,“一对一”解决23家企业融资难题。百色高新区设立企业服务中心,平果经开区等开通综合服务窗口,推广“帮代办”“妈妈式”服务,推动审批部门下沉,实现企业办事“多头跑”变“一次办”。
政策落地速度持续“加码”。创新推出惠企政策、责任落实、拟享企业“三张清单”,推动惠企政策“免审即享”。通过21场政策宣讲会,指导41家企业申报税收减免,其中33家小微企业享“五免”政策,5家企业获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五免五减半”优惠,累计减免税额61.36万元,政策兑现效率达80%,企业满意度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
提质:服务升级优化营商环境
“从断电到恢复仅用8小时,供电响应速度让我们对产能恢复充满信心。”平果富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企业对服务升级的真切感受。今年5月极端天气中,平果富晟新材料公司因雷击断电,当地供电所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特巡12家重点企业配电设施,指导完善防雷预案,并建立“一企一档”跟踪机制,为受灾铝加工企业提供能效诊断服务。不止于应急保障,平果供电局推出“双首席”服务机制,精准对接企业用电需求,专攻绿色电力交易、设备改造等痛点。目前已有32家企业参与绿电交易,交易量同比增长145.71%;为12家企业完成节能改造,平均降低用电成本15%,年减碳约400吨,实现“省钱又环保”双赢。
“税惠与金融政策协同发力,让冷链专列完成关键技术升级,延长冷藏时间、降低易腐品损耗,产品竞争力显著提升。“百色一号”专列部负责人王玮琦介绍,百色税务部门主动上门对接企业发展需求,2024年以来已累计帮助企业享受427.82万元税费红利,缓解企业在仓储优化、智能升级等方面的投入压力。2024年“百色一号”跨境专列开行189趟,同比增长89%,带动农产品流通量大幅攀升。
营商环境是市场经济的“土壤”,服务效能是企业发展的“阳光”。百色聚焦痛点难点,以服务理念之变推动发展质量之变。在金融支持方面,百色建立“项目融资清单”,为68个重点项目授信16.6亿元;11个项目获专项债券14.11亿元,全区排名第二;34个项目申报北部湾经济区专项资金6.43亿元。在数字赋能上,引进世纪互联、协鑫能科等龙头企业,在AI智造工厂等八大领域开展深度合作。开展“AI人工智能进园区”行动,推进“人工智能+帮代办”系统开发建设。招商方面,聚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京津冀及成渝经济圈等三大区域开展“靶向招商”,今年1月至6月,全市产业园区新签约项目92个,占全市总量的77.31%。
飞地经济”成为亮点。百色创新“国企招商+飞地共建”模式,利用粤桂协作资金共建“深百飞地经济产业园”,累计盘活标准厂房9.4万平方米,吸引起铭、鸿荣兴等深圳企业入驻园区并投产运营。全市园区闲置用地涉及28个项目62.14公顷,已处置13个项目闲置土地面积31.77公顷,处置率为51%,为企业释放发展空间。
开放:从“边陲末梢”到“跨境枢纽”
新山铝基新材料产业园内,广西星煜新能源的员工正赶制智能光伏跟踪支架、太阳能逆变器等产品,这些自主设计的产品已远销东盟、欧洲市场。
百色打破“闭门造车”思维,以“百色片区+”推动区域协作与跨境合作“双轮驱动”,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的共建模式,推动“研发在湾区、生产在百色”产业分工落地。今年1月至5月,全市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24个,竣工投产亿元以上项目11个。
跨境合作“破浪出海”。今年以来,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靖西盐焗腰果首次出口哈萨克斯坦、尼泊尔,落地加工产品迈向国际市场,边民互市落地加工产值大幅增长,实现“通道经济”向“产业集聚”转型。
潮涌千帆竞,奋楫正当时。“下一步我市将深化区域共建,加快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百色片区建设,力争全年园区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12%和10%。”百色市园区办主任黄尚学表示,百色正以改革创新之笔,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