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空战结束三个月后,印度空军并没有传出购买F-35A或苏-57的消息,反而在经历了阵风战斗机的“惨败”之后,决定斥资超过200亿美元,采购114架“阵风”,这一重磅消息让舆论哗然。这笔订单引发了全球的关注,而当初败北的“阵风”却意外迎来了更多的订单。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印度的决策有些不理智,但从更深层次分析,印度并非盲目行动,反而可以看出它对自身空军困境的深刻反思。
在印巴空战的“五.七”空战中,印度的“阵风”战斗机遭遇了严峻的挑战,尤其是遭遇巴基斯坦空军的霹雳-15E导弹的打击,战机在高达180千米的射程下未能有效应对。战斗机的体系架构也暴露了缺陷,信息共享和联络遭到电子战机的干扰,导致失去了有效的协同作战能力。而反击时,搭载的法制“斯卡普-EG”巡航导弹却展现了强大的突防能力,远胜于“布拉莫斯”导弹。这一系列问题,让印度空军意识到,自己现有的作战体系和战机装备亟待提升,尤其是在面对更先进的对手时。
此外,印度空军也面临着一项紧迫的任务:米格-21战机的退役。米格-21已经不堪重负,印度决定在今年下半年将其退役,原本的31个中队将进一步减少,而印度议会的目标是维持42个空军中队的规模。为了填补米格-21退役后的空缺,并弥补现有装备的不足,印度决定大规模采购“阵风”战机。这不仅是延续早期“中型战斗机采购计划”的必要举措,也显示出印度对国产“光辉”战斗机的信任缺失。短期内,印度空军希望通过“阵风”搭载的“流星”空空导弹(尽管因成本和战术原因,印度至今未正式引进)和“斯卡普-EG”导弹,增强与巴基斯坦的对抗能力。长期来看,印度更希望通过“阵风”引进先进的空战体系,逐步转向欧美的空战模式,推动国产空中作战能力的发展。
尽管“阵风”曾是印度空军的主力战机,但它面临的局面并不乐观。印度空军的核心力量依然是260架现役苏-30MKI战斗机,这意味着印度的空战体系仍然依赖于俄制战机。然而,五.七空战的结果和苏-57战机的表现,彻底暴露了俄制战机体系的弊端。这促使印度空军决定逐步与巴基斯坦空军抗衡,转而依靠欧美的空战体系。而购买F-35则是印度空军向欧美空战模式转型的必然选择,因为F-35是唯一能与中国的歼-35媲美的第五代战机,而印度也能从美国采购到。
“Defence Security Asia”网站指出,印度此番采购114架“阵风”战机的另一重要目的是,迫使法国交出源代码,彻底掌握“阵风”战机的核心技术,以便与印度的国产机载武器(例如引进俄罗斯R-37M导弹技术以及射程高达300千米的“阿斯特拉”MK3)进行整合。印度的理想目标是,借助“阵风”战机,掌握四代半战机的完整技术,并基于此构建一个完全由印度控制的空中作战体系,为国产五代机的研发打下技术基础。
然而,这一计划并非没有难题。法国至今从未向任何国家提供“阵风”战机的源代码,而若为印度破例,可能会引发其他购买国的强烈反应。更重要的是,一旦源代码泄露,可能会面临网络攻击、技术流失和逆向仿制的风险,而印度主导的第三方改造也可能危及“阵风”战机的安全性,进而影响其声誉。目前,双方在这一问题上的谈判进入僵局。然而,随着全球空战技术的进步,特别是歼-35的量产,印度的这一订单对法国来说至关重要,最终法国可能会作出妥协,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随着印度坚定地向欧美空战体系靠拢,俄罗斯的苏-57战机基本失去了在印度市场的机会。这是技术衰退导致的市场失利,俄罗斯即便有再多的努力,也无法扭转局面。而印度的雄心壮志虽然高远,但最大的问题依然是印度航空工业的落后。印度斯坦航空的独占性垄断,和四十年来国产“光辉”战机的低效率,意味着即使印度获得了“阵风”的源代码和组装技术,最终能吸收多少核心技术,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