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深圳经济特区迎来成立45周年。从边陲小镇到创新高地,金融力量始终是重要支撑。
作为与特区共同成长、相互成就的金融机构,平安银行的成长轨迹颇具标志性:2003年12月,中国平安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并更名为平安银行;2006年11月,通过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并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完成二次更名;2011年收购深圳发展银行(000001.SZ)后,于2012年8月完成整合,一家全新的平安银行就此诞生。
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平安银行已完成从区域金融机构到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跨越。截至2025年6月末,平安银行资产总额58749.61亿元、不良贷款率1.05%、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9.31%;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93.85亿元,实现净利润248.70亿元,各项经营指标保持稳健。
平安银行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也是特区的探索者、创新者、同行者,以持续的资本投入、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践行“服务经济特区建设、服务实体经济”。
全生命周期陪伴深企“从幼苗到参天大树”
“2004年审批下来的那笔2000万元信用贷款额度,是我们扩产经营的关键一步。”回顾企业发展历程,锂离子电池模组龙头企业XWD的相关负责人仍感慨万千。
彼时,这家1997年成立的深圳科技企业正面临运营资金跟不上发展速度的困境,平安银行通过行业研判与创始人深度沟通,果断给予信用贷款支持,不仅助力企业顺利扩产,更陪伴其于2011年成功登陆创业板。2025年一季度,平安银行再为其全资子公司提供产业链并授信支持,期限10年、承贷比例80%,助力企业完善上下游布局。
这一跨越20余年的合作,正是平安银行科技金融服务的缩影。在助力深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平安银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专门队伍、专门产品、专门政策”,结合平安银行优势和深圳地区特色产业,在科技金融领域重点发力。
率先完善总分支科技金融组织体系。总行层面设立科技金融中心,统筹科技金融战略规划和业务发展;深圳等重点分行设立科技金融分中心,认证了一批科技特色支行及专业团队,形成“总-分-支”三级联动的组织架构。
针对科技企业“高技术、高风险、轻资产”的特点,平安银行还在持续迭代科技金融产品。一方面,创新推出“科技企业打分卡”,从科创能力、科技资质、发展质量、偿债能力四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估,突破行业评价、弱化评级要求;另一方面,打造“腾飞贷”“上市贷”等拳头产品,其中“腾飞贷”通过贷款利率挂钩企业营收增长率的模式实现银企发展成果共享,是在深圳人行指导下创新推出的地方性特色试点产品,并荣获2024年度深圳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大案例。
从初创期的信用贷款到成长期的上市辅导,从跨境服务到产业链整合阶段的并购支持……平安银行用“接力式融资”陪伴XWD等科技企业走过全生命周期。截至2025年3月,平安银行在电子信息、新能源、新经济、医疗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科技创新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持续加码,全生命周期陪伴深圳创新企业“从幼苗到参天大树”。
产融协同激活实体经济“发展动能”
为某新能源车企累计提供600亿元授信支持,累计服务约700户下游经销商、提供资金支持近750亿元——这组数据背后,是平安银行服务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深耕轨迹。
在深圳统筹推进“20+8”产业集群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平安银行围绕“做精行业、做精客户、做精产品”的理念,构建起行业化、差异化、综合化的产品组合,推动产融协同创新,助力打造产业升级的“深圳样本”。
历经多年实践,平安银行已构建起“一纵、一横、一张网”的多维度产业金融服务生态。纵向上,平安银行针对产业客户“初创-成长-成熟”各阶段需求,打造全谱系产品体系;横向上,平安银行充分发挥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通过“银行+险资”“股+债”等联动模式,为产业客户在股权投资、债权融资、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生态上,该行整合平安集团投资平台资源,配齐“直接+间接”融资工具箱。
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便是平安银行“产融协同”的典型案例。平安银行通过打通与主机厂的系统直联和发车购车信息同步,为下游经销商提供便捷融资服务,助力销售网络快速扩张。
再如,深圳某头部科技企业的下游经销商经常面临资金周转压力大、融资渠道不畅的困境。针对该企业经销商“短、频、急”的融资需求,平安银行创新推出“订单预付融资+KYB定制化服务”的融资模式。自2025年2月项目上线以来,累计为8家经销商发放贷款超过3亿元。
此外,对外开放是深圳的天然基因,也是平安银行的重要发力点。依托深圳“外贸第一城”的区位优势,平安银行将跨境金融作为核心业务战略,重点打造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发挥在岸账户、离岸账户(OSA)、自贸区账户(FT)、非居民账户(NRA)及香港分行五大跨境账户体系优势,构建跨境投融资、跨境贸易金融、跨境支付结算、跨境资金管理四大产品体系,为企业全球化经营过程中的跨境投资、并购、贸易等经营活动提供境内外、本外币一站式跨境金融综合服务。
为提升企业跨境支付结算效率,平安银行持续迭代“跨境瞬利汇”线上服务平台,应用AI大模型提升业务效率,上线全球GPI收款功能和面客端跨境人民币支付透镜,让企业实时掌握资金链路。目前,平安银行跨境金融服务已覆盖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家企业,业务规模位居股份制商业银行前列。
为服务境外来华人员在深消费,平安银行打造了支付便利化新体系。平安银行通过“五个畅通”优化跨境支付便利化体系:畅通跨境支付服务、畅通移动支付流程、畅通账户服务通道、畅通外币现金服务、畅通外卡受理环境。这些举措让外籍来华人士更好融入民生与商贸往来。
从本地产业链的精准滴灌到跨境贸易、金融市场和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平安银行用实践证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不是简单的资金投放,而是要深入肌理,成为产业升级的“催化剂”和对外开放的“助推器”。
细节服务传递金融服务“深圳温度”
103岁高龄老人居家委托签署,银行员工俯身40分钟耐心协助;为视力、听力不佳的老人存折磁条损坏,运营团队上门完成换折服务;为深圳某集团40余名聋哑员工批量开立工资卡……
这些发生在深圳的暖心故事,是平安银行践行“金融为民”初心的注脚。高质量金融发展不仅体现在资产规模和利润数据上,更体现在对每一位客户的细微关怀中。
在适老化服务领域,平安银行网点广泛设立“绿色通道”与“爱心服务窗口”,ATM机提供首页一键切换的“大字版”专属界面,网点内配置爱心座椅、老花镜、养生茶饮等设施;线上打造口袋银行APP“颐年专区”,“同屏助手”功能支持远程实时指导,32万余名会员通过该专区化解了“看不清、看不懂”的困扰;今年线下举办超3000场颐年主题沙龙,涵盖金融宣教、保健养生、兴趣交流等内容。
在听障群体服务方面,平安银行专门设立了手语专员团队,通过集团授信企业、小微企业、支行网点、空中柜台等多触点,为听障客户提供无障碍云端服务,用手语沟通为听障人士提供可以自由沟通的云端金融体验;助力与残疾人协会合作的小微企业为听障人士开户,打通就业金融服务“第一公里”;为“达达”等平台的听障骑手提供远程服务,用手语沟通支持他们的奋斗;针对听障群体易受诈骗的特点,手语专员通过视频传递反诈知识,用“请保护好您的本金”的真诚提醒筑牢安全防线。
在风险防范一线,平安银行员工还化身金融安全“守门人”。绿海湾支行大堂经理联合内控主任,通过近一小时劝导和案例讲解,成功拦截25万元理财诈骗;双龙支行柜员从客户支支吾吾的态度中察觉异常,联系民警核实后拦截涉诈资金……从校园到社区,从境内到境外,平安银行的民生服务触角不断延伸。
从科技企业的成长沃土到产业升级的金融引擎,从跨境服务的开放窗口到民生领域的温度传递,平安银行与特区共成长,这不仅是一家银行的发展叙事,更是深圳金融改革创新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