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农”信用贷款改革加速破冰扩面 近2000笔放款印证改革行得通走得稳
今年4月,湖北在全国率先推出农民个人信用价值和农村资产信用价值贷款改革,尝试通过农民个人信用以及农村资产价值信用化,为农民、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提供便利化融资服务。
符合条件的农民个人、农业经营组织分别最高可获得100万元、1000万元的信用贷款。目前,试点县市包括武汉市黄陂区、枣阳市、宜都市、大冶市、监利市、京山市、嘉鱼县、云梦县、罗田县、宣恩县等。近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黄陂区,观察改革给农村生产经营带来的新气象。
为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有效通道
清晨,武汉市黄陂区姚集街竹林村的晨雾还未散尽,陈礼明已站在猪舍前。这位64岁的“老猪倌”皱纹里藏着欣喜:“‘两农贷’的及时雨,帮我度过了资金周转困难。”
陈礼明是姚集本地农民,一路打拼,成长为农民企业家,2011年起在家乡开办武汉市楚扬养殖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生猪养殖、屠宰、销售,年出栏约2万头,产值约4000万元。
10多年的经营中,受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影响,陈礼明时常需要资金周转。2017年,他通过抵押方式拿到第一笔贷款。“房屋抵押、土地抵押、担保登记……”老陈回忆,那一次足足花了2个月。
今年4月,武汉农商行客户经理占亚明第一时间登门,指导他在湖北省“两农”信用贷款申请平台上发起申请。
“输入姓名、营业执照、申贷额度等信息,不到3分钟,就填好了。”老陈说,经系统初步审批,对应授信额度为100万元。大约一周时间,他就拿到了贷款。
除此以外,老陈还通过“生猪活体抵押”等方式获得了900万元贷款。老陈说,现金流充足,意味着在采购原材料过程中,拥有较高的议价权,有利于降低生产经营成本。
如今,武汉市楚扬养殖有限公司不仅直接拉动当地村民增加土地租金收入,还为120户村民创造了家门口“打零工”的机会。
推动农民更加关注市场尊重市场规律
这次的“两农”贷款,不仅为农村引入金融资源,更带来生产经营理念的变革。
在武汉市黄陂区前川街辛店村,村民李忠章承包了50亩鱼塘、200亩水田,是当地的种植养殖大户。其鱼塘主要饲养草鱼、青鱼、胖头鱼、鲇鱼等。每年上半年,买化肥种子、买鱼苗都得花钱,是老李手头最紧张的时候。
今年5月,客户经理在走访中向其推广了农民个人信用价值贷款。在“两农”贷款平台,不到5分钟,信息就填完了。当天,老李就拿到了10万元纯信用贷款,利率为3.2%。
“有钱了,也不能盲目投资,还是得跟着市场行情来。”李忠章说,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利用这笔钱进一步扩大鳜鱼等高附加值鱼类的养殖。
无独有偶,在黄陂区六指街甘棠社区,段春茂是当地有名的花木种植大户,承包80亩土地育苗。近几年,他有100多万元订单没有回款,小本经营变得岌岌可危。一方面,有的珍贵树木培育周期长达5至10年;另一方面,为了保住市场,在没有回款的条件下,还得继续垫钱。流动性资金就显得格外重要。
武汉农商行黄陂支行依托“两农信用价值贷”大数据,将农户信用积分、经营流水转化为可贷额度,半天时间不到,为段春茂发放了14万元信用贷款。解了燃眉之急的同时,他也意识到:“做生意要量力而行,摊子不能铺得太大。”
农企呼吁尽快完善“画像”
目前,我省“两农”信用价值贷款正处于试行、推进、优化的阶段。参与金融机构包括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邮储银行、华夏银行、湖北银行、省农信联社、汉口银行、武汉农商行等。
改革推出4个多月来,参与金融机构均大力推动。“两农”信用贷款平台运营方、湖北征信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9月4日,平台总计接收农户及农业生产经营组织贷款申请3011笔、申请金额约16.7亿元;授信1956笔、金额约9.2亿元;放款1963笔、金额约8.1亿元。
武汉市楚扬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礼明说,目前两农信用贷款的画像体系还在完善,公司目前无法被评为ABC前三个等级,期待着系统功能加速完善,让企业能享受到更大额度的“两农”信用贷款。
银行也有呼吁。《湖北省农民个人信用价值和农村资产信用价值贷款试点办法》规定逾期发生6个月后方能申请补偿,而银行一般逾期90天(3个月左右)就会计入不良贷款。采访中,一些银行期待着能够缩短不良贷款补偿申请的等待时间。(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