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15时,重庆一座老旧居民楼内,一扇紧闭的房门后透出微弱蓝光。突然,“砰”的一声巨响,房门被专案民警撞开——映入眼帘的是散落满地的纸张、仍在嗡嗡作响的打印机,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油墨味。灯光之下,桌上堆积的一沓沓半成品假币隐隐泛出金属光泽。
几乎同一时间,千里之外的江苏连云港,另一组专案民警突袭了一家涉嫌违法的网店仓库。在手电筒照射下,堆积如山的白色纸张竟浮现出与人民币相似的纹路。
今年3月,重庆、江苏两地公安经侦民警横跨千里,成功斩断了一条以“特种防伪纸”为核心的假币犯罪链条。
电商平台售卖的“特殊纸张”
“特殊纸张、水印清晰,1元一张,量大从优。”在某二手交易网络平台,犯罪嫌疑人张某的店铺页面长期挂着这样一条不起眼的信息。殊不知,张某销售的这种“特殊纸张”,被犯罪嫌疑人当成了制作假币的材料。
2023年年初,犯罪嫌疑人杨某在网络上搜索到了张某的店铺。下单时,他还备注隐晦留言:“要和钞票质感接近的纸张。”张某心照不宣,当天就通过快递向杨某发了200张“特殊纸张”。这种“特殊纸张”叫作“空白安全线防伪纸”。
“空白安全线防伪纸”是一种特殊的防伪纸张,表面有图案、花纹、水印、号码等隐藏暗记,因不易被仿造或改动,广泛应用于证件、票据、高端产品包装等领域,可有效保护重要文件和商品的真实性。由于与印制钞票所用特种纸张具有高度相似性,现实中,一些别有用心之人,竟合谋将这种“特种防伪纸”变成了假币制造的材料。
据张某交代,自2023年年底以来,他与同伙李某勾结,通过网店售卖这种“特种防伪纸”。
出租屋里的“造币作坊”
位于重庆一老旧小区的出租屋,是杨某制造假币的“秘密作坊”。客厅里4台改装过的打印机日夜运转,卧室墙角堆着从张某那里买来的“特殊纸张”,秦某则在一旁“埋头苦干”。秦某是张某的邻居,被杨某拉拢入伙,主要负责将假币做旧,让其更像流通货币。
这个由3人组成的“地下作坊”分工明确:杨某是“技术总监”,负责调试打印机和把控假币质量;其女友冯某提供个人账户购买设备、接收快递;秦某负责维护设备、购买生活物资、做旧假币。
截至案发,这里共制造了71.78万元面值的成品假币,另有60余万元面值的半成品堆积在桌子上。
从“一张纸”到“整个链条”的跨域追踪
“最初只是一条模糊线索。”连云港市公安局赣榆区分局经侦大队大队长孙绪军回忆道。2024年3月,他们在工作中发现张某经营的店铺交易异常。这家看似普通的专卖店,买家却遍布全国,且交易量巨大。
专案组经缜密侦查,成功锁定了张某的仓库和杨某的制假窝点。随后,他们同步控制了其他涉案买家。今年3月,公安部组织多省份开展集中收网,在犯罪嫌疑人杨某位于重庆的出租屋内查获4套作案工具、3000余张半成品假币,以及张某供应的防伪纸;在连云港抓获张某团伙成员,查扣特种纸3吨。
在抓捕现场,民警发现了杨某向张某请教假币制作要点的部分聊天记录。经讯问,张某交代,他不仅知道纸张的用途,还会根据买家的反馈调整纸张参数。
据统计,截至目前,此案中公安机关共捣毁假币窝点12个,抓获涉案人员52名,彻底斩断了这一犯罪链条。
守护人民币安全需形成合力
重庆市公安局渝中区分局经侦支队副支队长李进向记者展示了犯罪嫌疑人张某提供的“特种防伪纸”。这种纸在紫外线照射下会显现出与人民币相似的荧光反应,通过人工做旧能使其更逼真。
“本案的特殊性在于,上游售纸者与下游制假者形成了共生关系。”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检察院第二检察部副主任汤建业介绍,销售“特殊纸张”的张某即使没有直接参与制造假币,但其为犯罪提供关键原料、技术支持等行为,同样要承担刑事责任。
“假币犯罪严重侵犯国家的货币发行权及公共信用,破坏国家金融管理秩序。假币一旦流入市场,还将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公安机关将进一步加大对伪造货币犯罪的打击力度,切实守护好人民币这一“国家名片”的安全。广大公众如发现假币线索,请迅速向公安机关或人民银行报告,共同守护人民币的安全。
来 源:公安部经侦局
编 辑:排头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