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网 | 金川 图片来自农业银行公众号
金秋时节的新疆,从塔里木盆地到阿尔泰山,从帕米尔高原到吐鲁番盆地,处处涌动着发展活力。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国家队,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 “农业银行”)始终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为指引,紧扣新疆“五大战略定位”,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截至 2025年8月末,农业银行在疆各项贷款余额达4663亿元,近10年累计投放超1.2万亿元,以持续稳定的金融支持,陪伴新疆各族群众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疆篇章。
润实体:为产业升级注入“金融动能”
农业银行深知,实体经济是新疆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无论是重大能源项目建设,还是小微企业成长,都离不开金融的精准赋能,而该行通过“重点项目+普惠小微”双轮驱动,让金融活水既“解渴”大型工程,又“滋养”市场主体。
在哈密市伊吾县的戈壁深处,新疆华电天山北麓戈壁基地61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正加速推进——这是我国首个“沙戈荒”大基地外送通道配套电源,建成后每年可新增绿电142亿千瓦时,对“疆电入渝”工程意义重大。项目启动初期,巨大的资金需求成为推进难题,农业银行及时介入,累计为“疆电入渝”相关企业投放贷款超40亿元,为项目按期完工筑牢资金后盾。这种对绿色能源产业的聚焦,不仅契合国家“双碳”目标,更助力新疆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与此同时,农业银行并未忽视民营小微企业这一“经济毛细血管”。针对新疆小微企业 “融资难、审批慢” 的痛点,该行创新推出“丝路易贷”数字平台,量身打造“丝路企信贷”“结算e贷”“电费e贷”等线上产品,实现融资服务 “线上化、便捷化”。新疆佰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成立第二年就遭遇资金周转困境——业务扩张带来的账期不确定性,让企业面临较大现金流压力。“丝路企信贷”的快速审批与放款,为企业解了燃眉之急,也成为农业银行以数字金融服务小微的生动注脚。
润乡村:为绿洲振兴浇灌“幸福养分”
新疆是农业大区,乡村振兴是新疆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银行立足新疆农业资源禀赋,从特色产业培育、生态保护到金融服务延伸,全方位为乡村沃土注入金融养分,让“金穗”在绿洲绽放。
在种业领域,农业银行持续为九圣禾控股集团提供支持——这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涵盖种业研发、农产品加工等业务,农行通过短期流动资金贷款、项目融资等方式,助力其实现产业化升级,推动新疆种业从 “规模种植” 向“科技兴农”转型。而在生态保护与民生增收的结合点上,且末县“老兵治沙队”的故事更具温度:带头人田野退伍后带领战友承包沙地种植梭梭、红柳,面对“投入大、回报慢”的困境,农行新疆巴音郭楞分行主动上门,提供130万元贷款支持。如今,治沙队不仅完成1.2万亩沙地治理,还通过接种肉苁蓉实现每亩年增收800元,带动农牧民端上“生态饭碗”,更助力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绿色阻沙防护带全面合龙,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为让金融服务触达更偏远的乡村,农业银行还创新服务模式:与供销合作社合作建成242个“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办理业务;联合自治区农业农村厅推出 “信用村信用户+富民贷”,与妇联合作推广“石石榴花·富民贷”,精准解决农民融资难题。截至2025年6月末,该行在疆已评定信用村1751个,“富民贷” 投放规模达28亿元,涉农贷款余额1981亿元,较年初新增189亿元,真正让金融服务“沉下去”,让乡村发展“活起来”。
润丝路:为开放发展搭建“金融桥梁”
随着中国(新疆)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行,新疆正成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农业银行主动对接新时代丝绸之路建设需求,以跨境金融创新与便利化服务,为新疆企业“走出去”搭建桥梁。
在自贸区服务上,农业银行在乌鲁木齐、伊犁、喀什三个片区均设立专营机构,累计为2101户自贸区新注册企业提供账户开立、资金结算等服务;在跨境清算领域,该行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的31家外资银行建立本外币直接清算关系,推动12家境外银行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间接参与者,为中亚贸易提供便捷的货币结算通道。
霍尔果斯金亿国际贸易(集团)的成长,是农业银行陪伴新疆外贸企业发展的典型案例。从1999年的第一笔贷款开始,农业银行见证并支持该企业从水果摊发展为拥有2000吨级冷链仓储、产品远销中亚五国及俄罗斯的龙头企业。2020年,在农行助力下,企业建成跨境电商平台,跨境资金结算效率提升40%,如今更通过 “国际市场+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基地+农户” 模式,每年带动超2000户农户增收。此外,农业银行还在自贸区推出多项创新举措:在乌鲁木齐片区开立首个NRA人民币结算账户,在霍尔果斯独家完成5亿哈萨克斯坦坚戈现钞跨境调运,在喀什办理首单跨境金融区块链出口信保融资业务,持续为新疆对外开放注入金融活力。
深度分析:金融“润疆”的三重逻辑
农业银行在新疆的金融实践,并非简单的资金投放,而是紧扣新疆发展需求、契合国家战略的系统性布局,其背后蕴含三重核心逻辑:
精准性:锚定新疆发展的“关键痛点”
无论是“疆电入渝”项目的资金需求,还是小微企业的“短频快”融资需求,亦或是乡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空白,农业银行始终以“问题为导向”设计服务——针对能源项目“周期长、额度大”特点提供长期贷款,针对小微“缺抵押、急用钱”需求开发数字信贷产品,针对乡村“服务远” 问题建设便民服务站,让金融资源精准对接发展痛点,避免“大水漫灌”。
持续性:与新疆发展 “同频共振”
从70年陪伴新疆从戈壁变绿洲,到近10年累计投放超1.2万亿元贷款,农业银行的金融支持并非“短期突击”,而是长期主义的体现。这种持续性不仅体现在资金投放上,更在于服务模式的迭代——从传统信贷到数字金融,从单一结算到跨境创新,始终紧跟新疆发展阶段,为不同时期的需求提供适配的金融服务。
协同性:联动多方构建“发展生态”
在乡村振兴中,农业银行联合供销社、农业农村厅、妇联等部门,形成“金融+政府+产业”的协同模式;在对外开放中,联动境外银行、自贸区管委会,搭建跨境服务网络。这种“不单打独斗”的思路,让金融服务不再是孤立的“资金支持”,而是整合各方资源、构建良性发展生态的纽带,放大了金融对经济社会的拉动效应。
评论:金融“国家队”的责任与担当
农业银行在新疆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国有大型银行的责任与担当。作为服务国家战略的“主力军”,其金融“润疆”的意义远超经济层面:
从经济维度看,4663亿元的贷款余额、1981亿元的涉农贷款,为新疆产业升级、乡村振兴、对外开放提供了坚实资金保障,推动新疆从“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从社会维度看,“富民贷”带动农民增收、“老兵治沙队”实现生态脱贫,让金融服务与民生改善深度绑定,助力新疆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从战略维度看,对“疆电入渝”、自贸区的支持,紧扣国家“双碳”目标与向西开放战略,为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提供了金融支撑。
面向未来,随着金融“五篇大文章”在新疆落地,农业银行仍需持续优化服务:一方面,可进一步加大对新疆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如林果业、旅游业等,推动产业多元化;另一方面,可深化数字金融创新,让偏远地区的农牧民更便捷地享受金融服务。相信在金融活水的持续润泽下,天山南北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篇章的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