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阳光洒满平遥古城,一场名为“此刻握手”的电影大师对话在此展开。导演贾樟柯作为主持人,与三位在国际影坛屡获殊荣的中国导演——霍猛、毕赣、蔡尚君,以及戛纳电影节电影总监克里斯提安·琼、柏林及香港电影节节目策划王庆锵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华语电影的创作现状、国际传播与未来展望。
三部影片的荣耀之路
对话伊始,贾樟柯点出本次主题的深意:“今年我们中国年轻导演在创作上处在了一个非常瞩目的爆发期。”他回顾了2025年中国导演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上的亮眼表现:二月,霍猛导演的《生息之地》在柏林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导演奖;五月,毕赣导演的《狂野时代》在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特别奖;九月,蔡尚君导演的《日掛中天》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斩获最佳女演员奖。这接连的喜讯,标志着华语电影在国际视野中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与认可。
霍猛:扎根土地
霍猛导演分享了从处女作《过昭关》到《生息之地》的心路历程。
霍导坦言,在《过昭关》之后,他特别想拍一部跟自己成长经历有关系的影片。“我从小是在乡村里长大,跟乡村的联系一直都是非常非常紧密的。我想拍摄我的故乡,我的亲人,那些生活在乡村里面,我非常热爱的这些人们。”
剧本创作之初,很像一个童年回忆,霍猛觉得还是不满足,想要再找到一个别的核心概念。好几年时间,他阅读了几十本书籍,包括很多讲述乡村变迁这样的文学和小说。他希望通过影片展现“中国人勤劳、善良、坚韧、包容的美好品质”,以及这些品质在时代巨变中的延续与韧性。“从我的角度来讲,一个是回望过去寻根,还有就是通过一些变化来关照我们现在的生活,来关照我们现在每个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柏林电影节选片人王庆锵评价《生息之地》时表示,影片“从农村的经历看到人生的河流,很大的命题作品”,柏林团队在早期看片后便迅速决定将其纳入主竞赛单元。
毕赣:梦境为舟
毕赣导演的分享充满了对电影本质的哲思与对母校山西传媒学院的深厚感情。
导演从学生时代的短片创作谈起,回忆了自己早期作品《路边野餐》拍摄时的困境,当时学校和自己的老师丁建国不断提供支持,这样才把电影拍完,拍完以后,后来创作生涯开始顺利了很多,但自己在《路边野餐》之前经历了非常迷茫的一段时期,跟很多年轻的创作者一样。
谈到新作《狂野时代》的创作缘起,他提到“过去几年整个世界都在一种下坠的状态里面,我想起让·鲍德里亚所说的世界现实跟幻觉完全无法区分,我觉得梦境载体变得越来越有意义了。”
毕赣将电影与梦境类比,称电影和梦境的意义非常相似,他做《狂野时代》这部作品,是想让和自己一样的年轻创作者,即便暂时身处困境,“依旧可以看到很多的属于电影的光”。
克里斯提安·琼从选片人角度盛赞《狂野时代》,称其“在视觉上印象非常深刻”,并认为影片成功地将观众带入毕赣所构建的梦境之旅,“就好像我们跟他一起踏上了狂野之旅”,在戛纳上映这部影片,“是独一无二的体验”。
蔡尚君:关照内心
蔡尚君导演回顾了从《人山人海》《冰之下》到《日掛中天》的创作演变。
蔡导坦言,早期作品更多带有“对社会强烈批判意识”,而近年来,特别是经历疫情后,他的关注点转向了“当下中国人的那种精神内在的一种困惑”,即“心之苦”。他表示,《日掛中天》试图“放大细微的人物那种认识和情感”,叙事上不再依赖强烈的情节转折,而是跟随“人的认识和情感的那种流动”,探索人性中“斑驳的复杂性和多义性”。这种向内转的探索,反映了创作者对时代精神更深层次的体察。
9月25日上午,蔡尚君导演的《日掛中天》在“小城之春”影厅完成了国内的“首秀”,这场可容纳500名观众的放映,早在电影展开幕前就“一票难求”,可见观众的观影热情和对这部影片的期待。
华语电影创作力旺盛
谈及影片在国际电影节上面向多元文化背景的观众放映时的感受,三位导演各有体会。
霍猛感受到观众对影片中人物和土地情感的深切喜爱,认为电影能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具有同理心”。毕赣强烈地感受到“原来世界上在那么遥远的地方也有好多人和我自己一样,对我做出来的东西爱不释手”,他强调电影节提供了集体面对孤独感的场域,是与孤独对话的“神奇体验”。蔡尚君则将电影导演比作“开堂讲经”,追求一种能够跨越语言和文化障碍的“圆融”沟通,希望电影能实现“内在心灵的连接和沟通”。
克里斯提安·琼和王庆锵作为长期观察中国电影的国际选片人,对近几年华语电影的活力给予了高度评价。克里斯提安·琼欣喜地看到,提交国际影展的中国作品数量回升,认为“中国是一个电影大国,人才众多”。王庆锵则直言“华语电影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创作力非常旺盛”。
在观众互动环节,针对年轻创作者关于灵感匮乏、故事构建、表达初衷等问题,导演们给出了真诚而富有启发的建议。
贾樟柯在总结中表示,透过三位导演的作品,看到“不管市场怎么变化,华语电影在创作上仍然处在一个黄金时代”。这场“此刻握手”的大师班,不仅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交流,更是一次对中国电影创作力量与信心的集中展示,为华语电影的未来描绘出充满希望的图景。
山西晚报·山河+记者 李霈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