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海军为了应对日益严峻的水下威胁,做出了一项重要决定——引进基洛级潜艇。此时,苏联解体后,俄罗斯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境,需要资金帮助,而中国则急需增强海军的实力。这一背景为中俄军事合作提供了机会,但整个过程却充满了波折。

80年代初,冷战的紧张局势使得全球政治和军事格局发生了变化,国际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中国与欧美国家也展开了武器装备的合作,但这段“蜜月期”并未持续太久。90年代初,由于东南沿海的局势紧张,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了技术封锁,导致中西合作断裂。此时,中国急需弥补潜艇装备的空白,特别是在海军技术上面临巨大挑战。

中国刚刚建造的091型核潜艇虽然投入使用,但其性能并不理想,且数量十分有限。035型常规潜艇也难以承担复杂任务,而039型潜艇尚未成功研制。因此,面对如此困境,中国决定引进俄罗斯的基洛级潜艇。

基洛级潜艇最早由苏联红宝石设计局在1974年设计。1980年,阿穆尔共青城造船厂开始建造该型潜艇,并于1981年投入服役。基洛级潜艇凭借其双壳体结构、卓越的生存能力和强大的火力配置,迅速引起了军事界的关注。其最大潜深达到400米,搭载6具533毫米鱼雷发射管,并具备发射多种型号鱼雷的能力。此外,潜艇还配备了防空导弹系统,用于自卫和应对敌方飞行器。

基洛级潜艇的静音效果特别突出,这使它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安静的常规潜艇之一,甚至被誉为“海底黑洞”。这种静音性能对潜艇在水下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至关重要,因此成为中国海军选择引进的关键因素之一。

在90年代初,中俄两国开始展开一系列武器装备和技术转让的合作。为推动这些合作,双方成立了混合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商讨项目进展。1991年,中国海军开始考察俄罗斯的潜艇技术,尤其是基洛级潜艇。中国派出一个70多人的高级考察团,前往俄罗斯的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对俄罗斯海军的研究机构和工厂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考察。

然而,当时的俄罗斯国防工业几乎停滞,许多工厂已经荒废。考察团成员初次看到潜艇时,感到非常困惑,因为这些潜艇看起来既笨重又粗糙,远不如国内研制的潜艇精致。但随着对俄罗斯潜艇技术的深入了解,考察团认识到,虽然俄罗斯的潜艇研制时间较早,但其中一些技术仍然是中国海军所无法掌握的,特别是在降噪技术和电子设备的兼容性上。

通过与俄罗斯专家和工程师的交流,中国海军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些潜艇的性能与技术。1993年6月,中国海军第二批考察团再次前往俄罗斯,专程考察基洛级潜艇。然而,在参观潜艇的过程中,俄罗斯方提出了一些苛刻条件,以保障技术的保密性。这使得参观过程更加困难,但中方依然从中发现了潜艇的技术亮点,尤其是鱼雷系统方面。

经过多次谈判和磋商,1994年7月,中国与俄罗斯在北京签署了价值十亿美元的四艘基洛级潜艇采购合同。根据合同,中国将引进两艘877型潜艇和两艘636型潜艇,并配备所需的设施。这一协议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海军的潜艇作战能力,也帮助俄罗斯摆脱了国防工业的困境,重新振兴了圣彼得堡造船厂。

这次合作标志着中俄两国之间更加紧密的军事关系,也为中国海军在未来的海战中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支撑。虽然谈判过程中充满挑战,但最终双方都从中获得了显著的收益。通过这次引进,中国海军成功弥补了潜艇装备的空白,进一步增强了海上作战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