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通过新成立的“中国矿产资源集团”,对澳大利亚矿业巨头必和必拓(BHP)发出强硬信号:以后你们卖给中国的铁矿石,不准再用美元结算,必须用人民币。这一举措引发了西方媒体的热议,纷纷表示中国想要抢占铁矿石的定价权,并改变全球贸易的规则。
说实话,这一次西方的言论并不完全错。我们确实有这个意图,而且已经开始采取行动。这一行动背后,体现了我们长期以来积累的决心和底气。
首先,要理解中国在铁矿石上的困境。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粗钢产量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规模庞大,按理说在全球市场中应该拥有一定的话语权。但在铁矿石方面,我们却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尤其是澳大利亚,几乎主宰了中国市场。澳大利亚的矿石开采成本极低,很多是露天矿,一吨的成本只有十几二十美元,而我们买到的价格却是他们成本的十倍以上。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因为他们看准了中国急需铁矿石的工业化进程,牢牢把握了我们的需求。
更令人生气的是,澳大利亚不仅在价格上压榨我们,还通过不正当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几年前,咱们的安全部门揭露了一个重大间谍案件,澳大利亚的矿业公司居然通过商业间谍在中国窃取商业机密,为的是在谈判时对中国进行操控。这已经不仅仅是商业竞争,而是对我国经济利益的渗透。
因此,今天中国对必和必拓的强硬态度,背后并非一时冲动,而是经过长时间的策划和准备,是对澳大利亚长久以来不公正行为的反击。我们告诉他们,如果要继续与中国做生意,必须遵循中国的规则——用人民币结算。
那么,中国为何能有如此底气?答案在于我们经过了多年的战略布局。
首先,我们采取了“广积粮”战略,逐步实现矿产供应来源的多元化。过去,我们对铁矿石的依赖度极高,70%以上的铁矿石来自进口,且澳大利亚是主要供应国。为了打破这一局面,中国企业积极投资全球矿产资源,从巴西的淡水河谷到非洲的几内亚,哪里有优质矿石,哪里就有中国企业的身影。我们不仅帮助当地改善基础设施,还换取了稳定的资源供应。这种布局在今天已经取得了成效,特别是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其储量巨大,品位优良,一旦投产,全球铁矿石供应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这样,澳大利亚的铁矿石不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手中有了更多的筹码。即使澳大利亚威胁断供,我们也能找到其他供应来源。
第二步,是中国成立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CMRG),统一管理全国钢铁企业的铁矿石采购,增强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话语权。此前,中国的大钢厂如宝武、鞍钢等各自为战,容易被国际矿业巨头分化,个别企业的议价能力较弱。现在,CMRG整合了全国的需求,形成一个统一的采购平台,与国际矿业巨头进行谈判。这就像是几个小个子之前与大块头较量,现在变成了巨人,可以平等对话。CMRG在这次谈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第三步,也是最核心的一步,是推动人民币与全球大宗商品的直接挂钩,从根本上挑战美元霸权。长期以来,全球的石油、铁矿石、煤炭等大宗商品交易几乎都是以美元计价的,这为美元的全球主导地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工业品生产国和大宗商品消费国,完全有能力推动人民币成为国际结算货币。通过让人民币参与铁矿石等商品的交易,不仅能降低外汇风险和交易成本,还能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增强其作为硬通货的地位。这样一来,全球经济不再完全受制于美元的波动,人民币将成为更加稳定、安全的货币。
综上所述,要求必和必拓用人民币结算,表面上看似是一次简单的贸易纠纷,但实际上是中国在金融领域对美元霸权进行的一次重要试探。中国已经将棋盘摆好,设定好规则,接下来就看澳大利亚是否愿意跟随这一新秩序。
目前,澳大利亚的经济高度依赖中国市场,特别是铁矿石出口。如果继续与中国对抗,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收入将大幅下降。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已经表示失望,急于解决问题,因为没有中国市场,澳大利亚的矿石将积压在港口,无法出售。
从长远来看,这场博弈并未结束,它标志着全球资源定价权的转移。全球资源的定价中心正从悉尼、伦敦的金融中心,逐步向中国转移。中国已经不仅是市场参与者,更是规则的制定者。
下一篇:11000亿元!央行大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