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银行宣布启动“缤纷生活”APP服务迁移,全部功能将逐步转移至“中国银行”APP。今年以来,已有十余家银行宣布关停部分手机APP,如北京农商银行、江西银行等先后关停了信用卡独立APP,北京银行也宣布其直销银行APP将于下月停止服务。从信用卡APP到直销银行APP,再到生活服务类APP,这场看似简单的应用“瘦身”,实则是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进入深水区的重要标志。
银行APP“瘦身”并非偶然,而是监管引导、成本压力与用户体验需求三重因素共同驱动的必然选择。在监管层面,去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新规,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对用户活跃度低、体验差、功能冗余的移动应用及时优化整合或终止运营,为无序扩张画上了休止符。在运营层面,多个独立APP意味着持续的人力、技术和资金投入,在盈利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这种“重运营轻效益”的模式已难以为继。
更为关键的是,用户普遍反映“多个APP操作烦琐”,需要在不同应用间切换才能完成相关操作。这种碎片化的体验显然无法满足当代用户对便捷金融服务的需求。艾瑞咨询报告显示,2023至2025年间,手机银行APP用户黏性明显下滑,用户单机单日有效使用时间从4.93分钟跌至2.7分钟。这充分说明,传统的银行APP功能和服务模式已难以维持用户的高频次、长时间使用。
银行APP整合绝非简单的数量缩减,而是运营理念的深刻变革。过去“一拥而上”的开发模式,虽在特定时期促进了业务专业化,却也导致资源分散和体验割裂。如今,竞争重点从“数量”转向“质量”,银行需要更加聚焦主APP的功能完善与体验优化。通过整合,银行不仅能提升服务效率,还能构建统一的金融生态,实现精准服务与交叉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整合过程中仍需警惕重蹈覆辙。部分银行长期存在重开发轻运营、重功能轻体验的问题。即便完成整合,若不能持续优化服务,仍难以赢得用户认可。因此,APP数量不再是衡量数字化水平的标准,用户活跃度与服务满意度将成为新的评判维度,银行业需要真正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打破部门壁垒,实现从“流量思维”到“服务思维”的彻底转变。
(大众新闻·风口财经评论员 赵冲)
编辑:史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