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曾被视为行业标杆的企业,如今在财务数据中展现出极度痛苦,这不仅仅是一张报表的问题,更意味着支撑企业发展的底层商业逻辑正在发生不可逆的坍塌。
高喊“活下去”的万科,如今真正站在了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2025年上半年,万科交出了一份冷静而残忍的成绩单:营业收入1053.2亿元,
,归母净利润亏损119.5亿元,同比扩大21.3%。
这意味着,万科不仅在“流血”,而且“流血”的速度还在加快。
而被称为“救火员”的万科董事长辛杰,在2025年10月突然递交了辞呈,这距离他接任董事长仅过去9个月。受此消息影响,万科股价应声大跌。
万科2025年半年报显示,其总负债规模为8729.88亿元,较年初下降7.85%,资产负债率降至73.11%。
但
,较年初上升9.78个百分点。
其核心原因在于,万科的货币资金下降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其有息负债下降的速度。
财报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末,万科计息负债有3642亿元,其中
,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为
,此外还有着1362亿元的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而货币资金只有740亿元。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揭示了万科短期偿债缺口的巨大。
面对巨大的债务压力,万科发起了一场多维度的“自救行动”。
在债务兑付方面,万科2025年上半年完成243.9亿元公开债务偿还,2027年之前已无境外公开债到期。
同时,公司一季度公开债全部如期兑付,并完成大宗交易38亿元,盘活回款超40亿。
在资产盘活方面,万科将现房、尾盘、车位、商办等非核心资产专项去化,仅上半年,就通过这种手段
。
从2023年以来,
,涉及货值约785亿元。
万科高管在中期业绩会议上感慨:“做增量容易,做存量难”,盘活存量资源对万科来说格外重要。
在这场自救行动中,万科的大股东深铁集团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自2025年初深铁集团全面接管以来,已
。
这些借款的
,且无需分期还息,这在金融市场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优惠条件”。
这种“输血”与管理层面的深度介入,共同驱动了万科以“缩层级、强管控”为核心的组织再造。
2025年1月底,万科高管团队经历了一场“地震”,董事会主席郁亮、总裁祝九胜、董事会秘书朱旭集体辞任,深铁集团顺势全面接管。
2025年9月,万科进行了一场彻底的组织架构大调整,
,将原有的架构调整为集团总部直接管理的16个地区公司。
这标志着,
,转向更扁平化的二级管控体系(总部-城市)。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称,过去区域公司“各自为战”造成的资源浪费、决策失误和内耗,在当下已成为企业不能承受之重,集权管控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极限降本”,打破“诸侯割据”、杜绝内部损耗,实现资源全国一盘棋。
在房地产主业面临寒冬时,万科的多元化业务被寄予了“第二增长曲线”的厚望。
万科的非开发业务,确实在稳中有进:物业服务贡献了170.9亿元的收入,同比增长6.82%;
商业运营收入41.0亿元,出租率达到93.2%;
长租公寓与冷链物流的管理面积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这些
。
万科在战略上提出“不动产开发 经营服务”并重,试图从一个“地产开发商”转型为一个“城市综合服务商”。
尽管面临财务困境,万科在产品创新上仍在不断努力。
通过走访研究全球50个先进社区,万科研发了“未来城市理想单元”的综合住区模型。
上海嘉定的“理想之地”项目是这一模型的首个落地项目,将生产、生活、生态集于一体,在一个小区内集齐住宅、市集、商店、办公、运动馆、幼儿园、养老和政务服务。
该项目
,在“绿色低碳”方面的应用已入选多项国际和国家级创新示范。
今年一季度,万科新盘销售实现了多地开花:在广州,理想花地项目成为本地新开盘项目中销售套数、销售金额双项第一;
在上海、杭州、天津等多地项目实现开盘当日即售罄。
万科的挣扎,表面是地产行业的调整,深层则是一个时代商业逻辑的终结。
万科方面表示,“公司稳步推进改革化险工作,逐步消化风险,但彻底化解仍需‘以时间换空间’”。
在宏观政策层面,近期九部委《关于推进城市公交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对万科与深铁的“轨道 物业”模式,带来了潜在的政策利好。
政策明确提出,要从过去的“财政补贴输血”转向“机制造血”。
这意味着,
。
万科今日的挣扎,与其说是个案,不如说是对中国经济周期、金融环境和国资力量深度介入的一次全面映照。它必须在组织、业务、治理、资本这四条不断交织的战线上,同时搏命。
万科的故事已经不再仅仅是一家房企的生存问题,而是一个行业乃至一种商业逻辑在时代变革中的转型标本。
在“活下去”这个最朴素的愿望面前,万科正在用尽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为自己争取那宝贵的“以时间换空间”的机会。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财智密码
财经领域爱好者
44574篇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