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货币(稳定币)正在深刻影响和改变世界
近年来,加密货币如雨后春笋,如火如荼地发展。已从“边缘创新”演变为“系统性变量”,正在多维度重塑世界金融、贸易与经济体系,深刻影响全球宏观经济、国际收支、货币政策与金融稳定。加密货币正在“颠覆性”重塑世界。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密货币的发展趋势,认真研究其挑战与机遇。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正确认识和应用加密货币(稳定币)或成为“十五五”期间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有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恐怕也离不开加密货币(稳定币)的中国化或者说在中国的安全运用。
加密货币(稳定币)特征与主要类型
加密货币是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使用加密算法保护交易安全并由去中心化网络维护的数字资产。它不依赖中央银行或政府发行,而是通过分布式账本(区块链)记录交易,实现点对点的价值转移。
一是了解核心特征。首先是去中心化,无单一机构控制,由全球节点共同维护网络(如比特币、以太坊)。其次是加密安全,使用密码学(哈希函数、数字签名)确保交易不可篡改和匿名性。再次是限量或算法发行,如比特币,总量2100万枚,通过“挖矿”递减发行;以太坊,无上限,但通过销毁机制控制通胀;稳定币(如USDT),由美元储备1:1锚定发行;此外公开透明,所有交易记录在区块链上,任何人可查询(如比特币区块浏览器)。
二是认识主要类型。首先是公链币。如比特币(BTC)、以太坊(ETH),特点是原生代币,用于支付矿工费或参与网络治理。其次是稳定币。主要有USDT、USDC、HKDG,特点是锚定法币(美元/港元),价格稳定,用于支付或交易。再次是央行数字货币(CBDC)。如数字人民币(e-CNY),特点是由央行发行,法律地位等同现金,非完全去中心化。然后是交易所平台币。如币安币(BNB)、OKB,特点是由交易所发行,用于抵扣手续费或参与投票。还有就是隐私币。如门罗币(XMR)、Zcash,特点是隐藏交易金额和地址,强调匿名性。用户通过“钱包”(软件或硬件)管理资产,私钥=银行密码,丢失则资产永久丢失。总的看,加密货币是“互联网上的数字现金”,无需银行即可全球转账,但高风险与高创新并存。
三是密切关注三种与加密货币有关的主权货币。首先是美元稳定币。目前全球95%稳定币锚定美元,美国《GENIUS法案》要求100%以美元或短期美债储备,预计到2028年新增2万亿美元美债需求,反向巩固美元霸权的“数字美元化”影子美元网络正在形成。美元与黄金的挂钩与脱钩,美元与石油的挂钩,现在美元又开始与稳定币挂钩,是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大事件,对此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其次是新兴市场货币替代,在阿根廷、土耳其等通胀高企国,稳定币正局部取代本币用于日常支付,削弱央行货币政策与汇率调控能力,形成事实上的“稳定币化”。再次是香港稳定币。2025年8月1日,《稳定币条例》正式生效,首批仅发放个位数牌照,优先支持有真实跨境场景的机构。香港稳定币采用“双轨制”,既锚定港元,也联通离岸人民币与美元,意在构建港元-人民币-美元稳定币兑换通道,使汇率损失趋近于零。未来可实现港元稳定币与数字人民币全天候即时兑换。初步建成亚洲最完整的合规稳定币生态。2025–2027年将是其跨境贸易应用的爆发窗口,但能否突破外汇管制、汇率波动与流动性管理三重关卡,将决定其最终能否从“试点”走向“主流”。
加密货币(稳定币)对全球经济的主要影响
一是影响金融稳定。首先,从“边缘资产”到“波动放大器”呈现“高波动+高联动”特点。比如2025年1月比特币曾单日上涨18%,与美股、黄金相关性升至0.6以上,成为跨市场恐慌的“新导火索”。其次,财富效应外溢,美国家庭在加密牛市后增加股票配置并推升当地房价,但若连续下跌,则显著收缩消费与投资。再次,系统性风险新载体,如稳定币规模已超2000亿美元,一旦出现储备资产“挤兑”,可能重演2023年硅谷银行事件的链式冲击。
二是影响国际贸易。24小时链上结算重塑支付版图。首先是降本增效,加密货币跨境转账手续费不到5美元、耗时不到5分钟,相比传统银行平均25美元、2–3个工作日,可节省成本50%以上。其次是规避经济制裁,可成为规避一国对另一国金融制裁的通道,如俄印石油交易可规避美国对俄罗斯的制裁,中印电子产品也已试点用USDT结算,单月规模数千万美元。再次是普惠中小企业,小微企业做生意,无需信用证、无需代理行,仅凭数字钱包即可收货款,显著降低了国际贸易门槛。
三是影响资本流动。首先是让跨境资金“光速”移动,可规避外汇管制,成为资本外逃新工具,因为链上转账无国别、无假日。如2025年上半年土耳其日均加密交易量达18亿美元,部分被用于规避外汇管制。其次是绕开统计与监测,让相关国际机构无法准确监测国际收支与汇兑压力,因此IMF把加密资产纳入《国际收支手册》BPM7,要求各国申报跨境稳定币流动。
四是影响经济结构变化。从“挖矿出口”到“无钞经济”,已成为服务贸易新项。美国、加拿大等算力大国把“挖矿服务”列入出口统计,能源国(伊朗、哈萨克斯坦)以廉价电力吸引矿场,重塑全球能源—算力贸易链。无钞支付加速,加密货币与CBDC共同推进“无现金”社会,降低央行现金发行与回收成本,但也挤压传统银行活期存款与支付手续费收入。
五是影响金融监管与治理。全球进入“规则竞合”时代。首先是监管套利加剧,如美国放松交易所审查吸引回流资金,欧盟、香港提高合规门槛,导致“监管洼地—资本流入—风险积聚”循环。其次是反洗钱压力升级。链上交易者匿名与24小时交易使恐怖融资、洗钱更易分散,所以FATF从今年开始将把“旅行规则”扩展至稳定币与DeFi,要求传输用户身份。再次是宏观政策外溢。如美联储若因稳定新增巨额美债需求而延缓缩表,将变相向全球输出流动性,增加新兴市场通胀与资产泡沫风险。
总的看,加密货币的出现,会对现有的国际经济治理体系特别是金融、贸易、资本流动以及管制与监控等,带来非常大的影响。机遇是支付快捷、成本降低、金融普惠、贸易高效、创新融资(DeFi、NFT、通证化证券)。风险是波动外溢、货币替代、资本外逃、监管割裂、制裁失效。加密币发展非常快,但至少未来5–10年内,还不会简单取代传统体系,但会与传统金融体系分层耦合,全球经济的“数字孪生”版图正在成型。
加密货币(稳定币)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
从机遇看,一是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稳定币“支付即结算”的特性可提升跨境支付效率,探索锚定离岸人民币的稳定币有望为人民币跨境使用开辟新通道。二是赋能实体经济与金融改革。在跨境贸易、供应链金融、资产数字化(RWA)等领域有应用潜力,可提升结算效率、降低跨境贸易成本。三是为数字人民币构建区块链基础优势。中国数字人民币全球领先,区块链产业规模大、应用场景丰富,为加密货币与稳定币发展提供技术与制度基础。四是抢占全球数字金融标准制定权。积极参与稳定币规则制定,有望在全球金融新格局中占据主动,掌握话语权先机。
从挑战看,一是金融稳定与货币主权风险。外币锚定稳定币(如USDT、USDC)可能冲击人民币地位,削弱央行货币政策独立性。二是资本流动失控与监管套利风险。稳定币可能成为规避资本管制的工具,导致资本异常流动,影响汇率与宏观经济稳定。三是技术与系统性风险。包括储备资产不透明、挤兑风险、智能合约漏洞、区块链攻击等,可能引发金融市场动荡。四是法律与监管风险。当前法律框架尚不适应稳定币发展,缺乏统一监管标准,如何使交易合规、反洗钱、保护消费者等都是难题。五是国际竞争与标准制定权风险。美欧已通过立法推动稳定币发展,中国在标准制定、技术创新方面面临被动“跟跑”窘境。
总的来看,对中国而言,加密货币与稳定币的发展既是推动金融创新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机遇,也是涉及金融安全、货币主权与监管能力的系统性挑战,十分有必要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推进合规试点、完善监管框架、参与全球规则制定,从而在发展与安全并重的前提下成为牢牢掌握话语权的加密货币“并跑”“领跑”者。
数字人民币与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
数字人民币本质上也是一种加密货币,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加密货币。数字人民币正在开启“数字支付”新时代。数字人民币推出后能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降低货币发行和流通成本,同时增强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竞争力,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和数字人民币正成为我国破解跨境贸易结算瓶颈、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的“双引擎”。截至2025年9月,CIPS业务已覆盖189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一带一路”沿线90%经济体,直接参与者171家、间接参与者约1500家,通过4900多家银行机构办理清算,形成“多通道、广覆盖”的人民币跨境清算网络。2025年上半年处理业务402.95万笔、金额90.19万亿元,同比保持两位数增长,成为仅次于SWIFT的全球第二大跨境支付系统。2025年6月,CIPS首次把非洲、中东、中亚及新加坡离岸中心的外资银行纳入直接参与者,与标准银行、非洲进出口银行等6家机构签约。伊拉克、巴西、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央行或财政部已宣布在对华贸易中启用人民币结算,形成“官方+市场”双轮驱动。区块链、代币化存款、CBDC等新技术与CIPS、数字人民币叠加,实现“点对点”跨境清算,为中小企业提供更低门槛、更高效率的结算通道。现在亟待央行发布《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指引》,明确境外机构准入、合规反洗钱及数据流转规则,为大规模商用扫清制度障碍。CIPS也需要技术升级使其能够24小时连续运行,并与香港、迪拜、伦敦三大离岸清算中心实时对接,进一步提升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市场的地位。当然鉴于当前地缘政治冲突与美元流动性波动持续等因素,需警惕合规差异、汇率波动及系统安全等挑战,应提前布局多币种、多通道的外汇管理体系,为数字人民币提供“替代性需求”。
总之,人民币支付系统已从“可用”走向“好用”,正成为跨境贸易破局的关键抓手。在国际贸易中应加快对接CIPS直接参与者资质、试点数字人民币收款,同步优化汇率避险与现金管理,抢占人民币国际化红利的新一轮窗口期,在全球支付格局重塑中打开新的突破口。
(作者赵艾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杂志社理事会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