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固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上的重镇,20世纪80年代至今,已在宁夏固原出土了十余枚外国金币,其中北周时期的田弘墓中出土了五枚东罗马金币,分别为四个不同历史时期,为研究中西方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田弘墓葬中的东罗马金币
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史书典籍对外国钱币多有记载。如《史记》《汉书》《后汉书》《魏书》《北史》等记载安息国、罽宾国、乌弋山离国、大宛国、大月氏国、大秦国等国的钱币材质、形状等。目前中国境内出土的外国金币主要集中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有东罗马金币、贵霜帝国金币、波斯萨珊金币、阿拉伯文金币等。其中东罗马金币和波斯萨珊金币出土分布最广,出土次数最多。从1897年俄国人古德费德发现了中国境内首枚东罗马金币,到2017年陕西西魏贵族墓葬出土东罗马金币,已经出土了约65枚东罗马金币及其仿制品。这些中古时期的舶来品应是通过当时的丝绸贸易流入。
1996年,由固原博物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和日本共立女子大学、滋贺县立大学组成原州联合考古队,对位于固原市西郊乡大堡村的田弘夫妇合葬墓进行了考古发掘。田弘是北周柱国大将军、原州刺史,卒于北周保定五年(565)。在《北史》《周史》上均有记载。墓葬坐北朝南,斜坡墓道,全长50米,由墓道、5个天井、4个过洞、甬道和墓室组成。该墓时代明确,墓室结构完整,墓内尚存壁画,出土物有金银器、铁器、陶器、玉器、云母、玻璃器、水晶、漆器、墓志等上百件文物,其中墓中还出土了五枚东罗马金币,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专家的关注。
第一枚金币在田弘棺内腰骨左侧出土,经考证为东罗马皇帝列奥一世金币(Leo I,the Thracian,457~474年在位)。金币直径1.54厘米,重2.6克,边缘被剪,左右中央各有2个小孔。金币的正面和反面打押相反。金币正面是皇帝半身像,头稍向左偏。头戴联珠纹王冠,面部磨损较重,只有眉目大体轮廓。右耳边有两条飘起的飘带,下有一束卷发。右手执矛,矛尖露于左耳际。身穿铠甲,轮廓由联珠纹组成。周边有一圈字母铭文:DNLEOPE/RPETAV□。即:DN(Dominus Noster,我们的主宰),LEO(Leo I,列奥一世),PERPETAV□(perpetuus Augustorum,永远的皇帝)。金币背面是一位胜利女神全身像,图像有磨损,侧身伫立,身穿裙装,右手执长形十字架,左臂垂落,臂边有与身高差不多高的翼装物。币周边铭文为:VICTORI/AAVCCCI/CON□□。即:VICTOR(胜利)、I(发行所记号)、CON(君士坦丁堡)。
第二枚金币在田弘棺内腰骨左锁骨下出土,经考证为东罗马皇帝查士丁一世金币(Justin I,518~527年在位)。金币直径1.67厘米,重2.9克,币面上有3个小孔。金币已剪边。金币正面是皇帝半身像,头稍向左偏。头戴联珠纹王冠,面部轮廓清晰。右手执一标枪(较矛为短),扛在右肩上,枪端露于左侧鬓边,身穿铠甲。周边有部分字母铭文:DNIVS□□。金币的背面为生有双翼的天使立像。鼻高口阔似为男子,头戴冠、身着袍,身体向右侧立。右手执长柄十字架,十字架中部旁铸有一颗八芒星。金币背面周边有一圈字母铭文:VICTO□□(胜利)、AAVCCC(皇帝们)、I(发行所记号),CO□□(君士坦丁堡)。
第三枚金币出土于田弘棺盖上,经考证为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摄政期(Justinian I,the Great,co-regent,527年)的查士丁—查士丁尼共治金币。金币直径1.62厘米,重3.3克,币面上有3小孔,金币的边缘被剪。金币的正面是两个并肩坐立的皇帝,均头戴皇冠,身穿长袍,头部有光环,左手捧一球形物。两人中间有一个十字架。金币的周边有一圈字母铭文:□□□□STINCTIVSTINAN/PPAVC/CONOB。即:DN(Dominus Noster,我们的主宰),□□STIN(Justin I,查士丁一世),C(co-regent,共同摄政),TVSTINIAN(Justinian I,查士丁尼一世)PPAVC(perpetuus Augustorum,永远的皇帝),CON(君士坦丁堡),OB(印记)。金币的背面是胜利女神,头戴王冠,身穿长袍,右手持十字形权杖,左手托一十字架,背有双翼。周边的字母铭文为:AAVCCC(永远的皇帝),S(发行所记号),CON(君士坦丁堡),OB(印记)。
第四枚金币出土于田弘棺内头部右侧,经考证为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摄政期(Justinian I,the Great,co-regent,527年)的查士丁—查士丁尼共治金币。金币直径1.62厘米,重2.6克,币面左右有两对称的小孔,金币的边缘被剪。金币的正面是两个并肩坐立的皇帝,均头戴皇冠,身穿长袍,头部有光环,两人左手均捧一球形物。两人中间有一个十字架。金币的周边有一圈字母铭文:
DNIVS□□□□□□VS/INIANVSPPAVG/CONOB。即:DN((Dominus□Noster,我们的主宰)),IVS□□□□(JustinI,查士丁一世),□VS□INIANVS(Justinian I,查士丁尼一世),PPAVG(perpetuus Augustorum,永远的皇帝),I(发行所记号),CON(君士坦丁堡),OB(印记)。金币的背面是正面胜利女神,头戴王冠,身穿长袍,右手持十字形权杖,左手托一十字架背有双翼。周边的字母铭文为:AAVCCC(永远的皇帝),I(发行所记号),CON(君士坦丁堡),OB(印记)。
第五枚金币出土于田弘棺头盖骨旁出土,经考证为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大帝期(Justinian I,the Great,527~565年在位)的金币。金币直径1.65厘米,重2.5克,金币的边缘被剪。金币的正面为半身皇帝头像,头戴皇冠,耳周有吊饰,身穿交领铠甲,右手持一十字架。金币的周边有一圈字母铭文:DNIVSTINI/ANVSPPAVI。即:DN(Dominus Noster,我们的主宰),IVSTINIANVS(Justinian I,查士丁尼一世),PPAVI(perpetuus Augustorum,永远的皇帝)。金币的背面是胜利女神像。头戴王冠,王冠两头有吊饰,身穿长袍,右手持十字形权杖,左手托一十字架背有双翼。周边的字母铭文为:AAVCCC(永远的皇帝),A(第一发行所记号),CON(君士坦丁堡),OB(印记)。
这几枚金币,从列奥一世、查士丁一世、查士丁一世与查士丁尼一世共治、再到查士丁尼一世,金币虽存在剪边、打孔现象,但金币图案精致,均属原始真币。这几枚金币共有的特性是金币的正反面都是人物肖像及铭文字母组成。墓葬中一次出土五枚东罗马金币,在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都是罕见的。东罗马金币在中国不间断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中国学者对东罗马金币的研究,最早开始于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随后罗丰、陈志强、林英、康柳硕、张绪山等学者结合自己擅长的领域,从考古、历史研究等方面就东罗马金币进行了深入分析。
东罗马帝国与中国的交往
中国和东罗马帝国的交往由来已久。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与西罗马。在古代中国,东罗马(拜占庭)被称为拂菻,史书中还有黎轩、骊轩、普岚、伏卢尼、蒲林等别译。7世纪初,隋代裴矩所撰《西域图记叙》,对敦煌至拂菻的商道作出详细叙述。
公元前1世纪至8世纪,丝绸是连接东西方古代文明最重要的货物,形成了从丝绸产地中国到消费地罗马的跨文明独特链条。罗马对丝绸需求十分巨大。公元2世纪以前,罗马人衣料主要是动物纤维的羊毛和植物纤维的亚麻,面料毛粗麻硬,而中国丝绸轻柔飘逸、色泽多样,因此成为罗马王公贵族享用的奢侈品,也是贸易首选之物。公元前46年,凯撒将丝绸幕帘置于罗马剧场坐席上使观众免遭阳光暴晒。此后罗马人纷纷以穿丝绸为时髦,而贵妇穿着轻薄柔软十分贴身又凸显肌肤的丝绸更显华贵,丝绸成为罗马人显示身份的一种象征。2世纪后,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需求量越来越大,但位于中西亚的安息帝国及后来的萨珊王国一直垄断着东西方之间丝路贸易,双方交易依然处于间接往来。
东罗马金币在中国的发现
东罗马金币在中国出现有两种方式,出土或民间收藏,金币有原币和复制品。金币的重量在0.8克至4.5克。币面大部分存在磨损、剪边、穿孔等情况,有的还存在焊接佩戴的接口。
在东罗马帝国的金币体系当中,以索里得为基本单位。索里得,意为“坚固”,其标准是每枚重24克拉,约相当于4.55克。金币的主要制作方法是打压法(锤击法)。首先在铜块或铁块上刻出有凹纹图案的钱模。钱模分两种:底模与面模。底模上刻着钱币的正面图案。面模则刻着钱币的背面图案,位于上方,为铸币工人手持,亦称打印器。制作钱币时,将预先浇铸的金坯饼加热到可以锻打的程度,放在底模和面模之间,用铁锤锤击面模背面,使币坯印上凸起的图案,再经修整打磨而成为金币。东罗马时期铸造的货币正背两面印模相对倒置,这是在打制过程中时常出现的偏差。
在东罗马帝国千余年的历史当中,随着社会经济、战争以及各种因素的影响,货币图样、单位都不断变化着。东罗马帝国所铸金币纯度高,是最坚定的交易货币,又由于东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使其成为广为推崇的国际通行货币。
中国出土的东罗马金币数量不多,主要集中在公元5世纪至7世纪,这与东罗马帝国自身的政治、经济发展密不可分。4世纪中后期以后,东罗马帝国的经济稳定发展,与东方的贸易不断扩大,金币也随着商贸活动逐渐东传。直到5世纪末,阿纳斯塔修斯一世时期帝国经济的鼎盛将东方贸易的规模及影响推至顶峰,大量的金币不但传至东方,而且流通频率也相应增加。这种鼎盛的东方贸易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随着帝国经济实力的下滑逐渐而减弱,直至7世纪货币东传现象渐趋停滞。因此,传入中国的东罗马金币以及金币仿制品所仿原型在时间分布上,与帝国的政治经济发展变化大体吻合。
中国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均出土于一些大型墓葬中,并且这些墓葬大部分又处于丝路沿线上。这表明东罗马金币的东传既与政治外交有关,也是东西方贸易的产物。中国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大部分存在剪边情况,这说明当时在贩卖交易过程中,剪边并不影响人们对它的收藏,而贩卖者可以通过剪边从中获取可观的利益。币面上穿孔,说明古人将其视作一种装饰物,佩戴在身上。这显示出古人对西方外来物的珍藏,或是因为工艺,或是因为流行所赋予的神话意义,如口含金币等习俗。
✦
•
✦
[1]胡森《中国内出器与金银币初探 兼谈早期中西文化交流》,首都师范大学 2004 年硕士论文。
[2](法)F. 蒂埃里、C. 莫里森著,郁军译《简述在中国发现的拜占庭帝国金币及其仿制品》,《中国钱币》2000 年第 4 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在陕西西咸新区秦汉新城境内发现一座西魏贵族墓葬,出土一枚东罗马金币,该金币为阿纳斯塔修斯一世金币,且版别特殊,兼具阿纳斯塔修斯一世与查士丁尼一世两种金币版型风格,初步判断是流行时间较短的过渡类型或其他地区的仿制品。
[4]原州联合考古队《北周田弘墓》,文物出版社 2009 年。
[5]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中册,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6]同第 5 条注释(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中册,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7]同第 5 条注释(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中册,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8]同第 5 条注释(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中册,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9]同第 5 条注释(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文物精品图集》中册,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2 年)。
[10]A.H.M.Jones 相关内容,文档中未明确完整篇名及出处,仅标注 “图五 查士丁尼一世金币 (527-565 年在位)” 相关。
[11](英)吉塞拉・B. 罗切特尔著,杨瑾译《希腊古代货币》,《文博》1986 年第 4 期。
[12]郭云艳《中国发现的拜占廷金币及其仿制品研究》,南开大学 2006 年博士论文。
本文出自:《文物天地》2020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