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总金额114亿美元的对外授权交易后,信达生物(01801.HK)股价不涨反跌。10月22日,信达生物高开低走,当日报收85.2港元/股,跌幅1.956%。
总交易额达到百亿美元
信达生物当日盘前公告显示,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旨在加速推进信达生物新一代IO及ADC疗法开发,拓展全球市场价值。本次合作包括两款后期在研疗法IBI363(PD-1/IL-2α-bias)及IBI343(CLDN18.2ADC),以及一款早期研发项目IBI3001(EGFR/B7H3ADC)的选择权。
交易价格方面,信达生物将获得12亿美元的首付款,包括以认购事项方式获得的1亿美元战略股权投资,认购价较紧接股份发行协议日期前三十个交易日的股份加权平均收市价溢价20%。信达生物亦有权获得合计最高可达102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本次合作交易总金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信达生物还将获得每个候选药物在大中华区以外的潜在销售分成,除IBI363在美国市场双方将采用利润损失共担模式。
分交易标的看,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将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新一代IO基石疗法IBI363,并在美国共同商业化,武田制药将在共同治理和协同一致的开发计划下主导相关工作。其中,全球范围内开发成本将按信达生物和武田制药分别四六成比例分担;在美国共同商业化时按美国市场利润或损失也将按信达生物和武田制药分别四六成比例分担。
此外,信达生物将授予武田制药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市场的商业化权益。武田制药将拥有在大中华区以外供应IBI363的全球生产权,并与信达生物共同享有在美国市场商业化供应的独家权利。
信达生物称,此次与武田制药就IBI363的合作旨在双方共同推进经达成一致的临床开发计划,加速探索并最大化IBI363作为新一代IO基石疗法的临床潜力。基于目前已积累的超过1200例患者的扎实临床数据,双方将率先推进IBI363于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与结直肠癌(CRC)的全球开发,包括拓展至一线NSCLC和一线CRC适应症;此外,双方近期计划拓展IBI363至更多适应症的临床开发。
IBI363是信达生物一款备受关注的候选药物。中邮证券近期研报显示,IBI363同时具有阻断PD-1/PD-L1通路和激活IL-2通路两项功能。2025年8月公司宣布IBI363的IND获FDA批准,开展治疗鳞状非小细胞肺癌首个全球关键三期临床研究。此前IBI363在2025年ASCO上亮相三项口头报告:对“免疫耐药”、“冷肿瘤”等具备亮眼的疗效数据。
另外两个标的方面,信达生物授予武田制药IBI343(CLDN18.2ADC)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的独家权益。此外,信达生物授予武田制药IBI3001(EGFR/B7H3ADC)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权益的独家选择权。
针对与武田制药合作的理由,信达生物在公告中提到,此次战略合作是推动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一步;此次合作将结合本公司在IO及ADC领域的专业洞见与深厚积累,以及武田制药在全球肿瘤药物开发与商业化的丰富经验与强大实力;有助于本公司拓展全球布局,逐步在国际核心市场建立研发与商业化平台能力等。
国内创新药企对外授权交易密集落地
信达生物此次交易总金额刷新国内药企对外授权交易记录。尽管如此,信达生物的股价表现似乎意味着市场看好程度并不如想象中积极。这当中或有交易对手方的因素。和上述三生制药的交易对手方辉瑞相比,武田制药并未显现出明显优势。
另一方面,港股创新药整体行情影响或也是重要原因。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10月,港股通创新药ETF跌幅已超过10%。临近年底,创新药企也进入对外授权交易集中落地期。
据兴业证券研报,10月16日普瑞金生物宣布与Gilead旗下Kite Pharma就体内原位编辑疗法领域达成合作,普瑞金有权获得1.20亿美元的首付款,最高可获得15.20亿美元的里程碑和分成。维立志博首创自免双抗融合蛋白LBL-047(BDCA2/TACI)与美国生物技术公司Dianthus Therapeutics达成潜在交易额10亿美元的独家许可协议。
10月17日,翰森制药宣布授予罗氏HS-20110(CDH17ADC)的全球独占许可(不含中国内地及中国港澳台),翰森制药将获得8000万美元首付款,开发、注册审批和商业化进展里程碑14.5亿美金,以及未来销售分成。奥赛康控股子公司Ask Gene Pharma与Visara达成授权许可协议,将ASKG712项目在许可区域内(大中华区、新加坡、印度等地)的权益有偿许可给Visara。首付款700万美元,里程碑8900万美元。
华鑫证券援引医药魔方数据指出,截至2025年8月,中国License-out出海交易数量已达93笔,占全球交易数量32%,License-out首付款总额已达43亿美元,总金额848亿美元,首付款与总金额均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额,并有望创下近十年新高。
华鑫证券认为,在过去5年,超过3亿美元首付的重磅BD在全球交易中仍是少数,在重磅交易落地前,实际需要经历了漫长的临床数据读出和商务谈判等诸多环节,而早期I期和临床前管线,MNC决策更为迅速。中国创新药企业的效率优势将继续保持,即使面临中美贸易等不确定因素,中国创新出海的交易占比将继续提升,而在重磅交易上,其落地节奏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是海外MNC优中选优的过程。以目前中国企业在双抗、ADC,小核酸等建立的技术优势,未来重磅交易依然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