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浦发银行公告披露,其第二大股东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移动广东公司”)将持有的1483.828万张“浦发转债”以每股12.51元的价格全部转股,新增普通股1.186亿股,持股比例从17.88%提升至18.18%。
这是中国移动在这个月第三次将所持浦发转债转为该行普通股。在中国移动之前,中国信达和东方资产已扮演浦发银行的“白衣骑士”角色。
当前,优质银行依靠“白衣骑士”驰援转股破局,中小银行的转股率低迷,未来银行可转债转股“马太效应”将明显,头部银行和中小银行的资本补充路径明显分化。

三位“白衣骑士”的驰援
此次转股是中国移动不到十天内第二次公告债转股增持浦发。
可转债是指触发一定条件后可由债券转化为股票的特殊债券。
2019年发行的浦发银行可转债(下称“浦发转债”)是当时市场最大规模的银行可转债,发行总额500亿元,期限6年。
银行可转债只有成功转股才能全部计入核心一级资本,否则发行方必须兑付到期本息。浦发转债截至6月,未转股比例仍高达99.99%。
随着10月27日的浦发转债最后转股日临近,如果没有人转股,浦发银行就要掏出真金白银兑付,面临巨额流动性压力。截至10月16日,浦发转债未转股余额占发行总量的23.5%,未转股金额约117.49亿元。
关键时刻,中国移动火线驰援。
10月17日,中国移动披露,已于10月13日及10月17日,行使换股权将其持有的约75亿元的浦发银行A股可转债转为合计约6亿股浦发银行A股。
随着浦发转债持有人继续转股,中国移动持股比例被动稀释,引发中国移动的第三次转股增持。中国移动称,允许广东移动以与市场交易价格可比的价格认购浦发银行A股,有利于浦发银行补充其核心一级资本、提升其资本实力和风险抵御能力,让集团能够更好地分享浦发银行经营成效。
但中国移动仅是浦银转债的三位“白衣骑士”之一。
早在年中,信达资产旗下子公司信达投资以“3天闪电操作”将持有的1.1785亿股、占发行总量的23.57%的浦发转债转为A股普通股,合计转股股数为9.1217亿股。由此,信达投资成功跻身浦发银行股东行列。
随后9月,东方资产及其一致行动人通过二级市场购入普通股及可转债转股的形式增持该行股份,通过此番入股,东方资产持有浦发银行3.44%股权,成为该行第五大股东。
10月28日,浦发转债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摘牌。随着中国移动第三次转股完成,“浦发转债”以接近全部转股的理想结果走完最后的交易期。
截至2025年6月末,浦发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8.91%。据银河证券银行业分析师张一纬测算,假设浦发转债全部转股,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提升0.51个百分点,至9.42%。
浦发银行的“白衣骑士”驰援并非个例。此前,光大银行引入“白衣骑士”中国华融在到期前增持可转债然后转股,避免了大规模现金支出,核心一级资本得到有效补充,更引入了具备丰富不良资产处置经验的战略投资者。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分析认为,当前银行股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对于具备长期持有意愿的战略投资者而言,通过转股实现“低价”入股优质全国性股份行,既能获得稳定股息回报,又可分享未来银行估值修复的潜在红利。此举对浦发银行而言,不仅直接补充了核心一级资本,优化了资本结构,更重要的是,引入重量级股东将显著增强市场信心,改善融资环境,从根源上缓解了到期兑付带来的流动性冲击与声誉风险。

银行可转债的“冰火两重天”
可转债转股约分为三种情形:
一是股价上涨触发强赎条件,公司有权按照约定条件强制赎回投资者手中的可转债,通常赎回条件对投资者的收益并不友好,这样就能促使投资者将手中的可转债转为公司股票,从而享受股价上涨带来的更高收益。今年以来,齐鲁转债、南银转债、杭银转债、苏行转债、成银转债等银行转债因正股股价走强触发强赎条款而摘牌。
二是临近可转债到期日,公司可转债未触发强赎且转股比例很低,公司引入“白衣骑士”在到期前增持可转债然后转股,大大提升转股比例,进而减轻债券到期兑付的资金压力。浦发银行、光大银行都是这一思路。
三是可转债同样临近到期仍未触发强赎且转股比例较低,公司大股东将原本持有或新增持的可转债及时转股。此举的选择有中信银行,今年3月在中信转债临近到期兑付时,中信银行股东中信金控将其持有的中信转债全部转股,减轻了中信转债的到期兑付压力。
银行可转债已成为银行进行资本补充的一大外源性工具,银行通过推动可转债转换为股票,能够有效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增强银行资本实力。
但如果可转债无法成功转股,银行便无法补充核心一级资本。同时,对于到期未转股的可转债,银行需要按照约定支付本金和利息,增加了财务成本。
当前银行可转债市场存在冰火分化。
头部银行以“强赎突围”。2025年已有杭州银行、成都银行等5家银行触发强赎条款,转股率超99%。这些银行普遍具备正股市净率高于0.8倍、股东背景强劲、经营指标优异等特性。
相反,中小银行存在“还债压力”。目前存续的7只中小银行可转债,除了浦发转债,有5只转股率不足1%。其中,距离到期日不足一年的紫银转债和青农转债转股率均为0,其发行规模分别为50亿元、45亿元。
银行的资本补充路径将迎来分化。
2023年8月,证监会对存在破发、破净、持续亏损或财务投资占比过高的上市公司实施了更严格的再融资管控。作为“破净”常客的银行,可转债发行渠道受到实质性制约。
经营业绩优异、符合可转债发行的商业银行,将继续探索多元化资本补充途径,并在基本面持续向好的背景下发行可转债,逐步转换为正股补充资本金。
经营状况相对较弱、尚未达到可转债发行标准的银行,则仍面临资本补充压力。这类银行将通过发行永续债、专项债或通过补充二级资本等方式,增强资本实力和抗风险能力。其中,今年以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定向注资中小银行的案例有所增加。
南方+记者 黎华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