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通财经APP获悉,当前,铜价走势看似平淡无奇,但市场暗流涌动,越来越多观点认为这种红色金属将迎来大幅上涨。
在最新发布的《Metal Matters》市场分析报告中,华尔街大行花旗勾勒出这样的前景:到2026年第二季度,铜价可能攀升至每吨1.2万美元。这一预测尤为值得关注,因为当前需求数据尚未显现全面复苏迹象。
作为全球经济的晴雨表,铜长期以来被视作重要风向标。从电力工业、机械制造到可再生能源,这种金属在众多领域都不可或缺。因此,铜市场的消费、供应和价格走势始终备受关注。花旗认为,当前市场正处于“缓冲期”,这一阶段可能掩盖未来数年潜在的结构性变革。
全球需求稳定但消费疲软
花旗在分析中引用了自家统计的需求指标:9月全球铜消费量同比仅增长约1%。中国以外地区消费量增长约2%,而作为传统基本金属主要买家的中国,需求则陷入停滞,这一表现也直接影响了全球整体数据。
该行预计,这种疲软态势将贯穿2025年剩余时间。一方面,2024年的高基数从统计角度抑制了增长;另一方面,多个经济体的工业领域释放出疲软信号,企业因形势不明朗而采取谨慎投资态度,生产扩张也较为克制。
不过在花旗看来,这一疲软阶段更多是周期性现象,而非铜价基本面的根本性逆转。当前铜价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市场对需求疲软不会持续的预期。
2026年起铜市或面临结构性瓶颈
从中期来看,花旗预计铜市场环境将发生转变。2026年起,美国宽松的财政政策以及全球范围内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将重新提振工业活动。在这一情景下,电气、建筑行业的铜需求将进一步增加,电动汽车、能源转型项目以及人工智能领域(如数据中心)等新兴板块的需求也将同步上升。
供应端方面,花旗则担忧可能出现瓶颈。新铜矿的建设流程复杂、资本密集且耗时长,项目延期、现有矿山矿石品位下降或监管障碍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产量增长放缓。该行警告,若供应无法跟上需求增长的步伐,市场可能陷入结构性短缺。
分析师认为,当消费与生产出现缺口时,铜价将更多受稀缺性因素主导,而非当前的库存和需求数据。2026年年中前铜价有望达到1.2万美元/吨的预测,正反映了这一观点——铜价可能进入结构性因素主导的阶段。
疲软现状与套利信号并存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短期数据疲软,花旗仍认为市场已在提前布局。若市场参与者押注需求复苏,铜价走势可能与当前平淡的实物需求脱节。
对此,花旗提到了“看涨型美国铜套利动态”——不同交易场所和合约之间的价差将催生套利交易,进而推动看涨头寸增加。这类市场结构会强化“市场正处于转型期”的认知,即便当前经济数据仍显谨慎。
对于大宗商品市场观察者而言,这一局面呈现出分化特征:一方面,当前指标显示铜消费增长温和,尤其是中国市场;另一方面,花旗等机构的预测表明,中长期来看,铜价将受到需求大幅增长与供应受限的双重影响。
铜仍是全球经济与结构性趋势的风向标
铜价走势完美诠释了大宗商品市场的双重特性:既要反映短期经济波动,又需应对结构性瓶颈与长期转型进程。花旗描绘的市场图景显示,当前的平静未必意味着持续疲软,反而可能是市场向紧平衡环境过渡的中间阶段。
铜仍是评估全球经济趋势的核心参考指标。花旗预测的1.2万美元/吨价格能否实现,取决于诸多因素——从全球经济走势到矿山供应情况,再到政治与货币政策框架。但可以确定的是,未来几年,关于铜及其在工业和能源转型中重要性的讨论,将持续成为市场焦点。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邮箱:news_center@staff.hex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