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扫码乘车、自助结算到视频平台会员自动续费、音乐软件订阅续订,“免密支付”这种无感支付方式已经普及到生活的各种场景,然而便捷的背后却隐藏着银行卡被盗刷的风险。最近,一起“手机账户凌晨被盗刷162笔”的新闻,将免密支付推上舆论风口,引发大众对免密支付安全性的关注和讨论。免密支付是否安全,如何在规范中发展免密支付模式,以及如何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等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免密支付是指“无需密码即可完成支付”,是部分支付平台或应用为提升支付便捷性推出的功能,用户开通后单笔交易金额在一定限额内可直接扣款。免密支付的出现,本用来提升用户体验、节省交易时间,但也随之出现了难取消、风险高等问题,带来严重安全隐患。
免密支付作为一种无须输入密码即可完成交易的支付方式,本是为了提升用户体验,但人们在享受其便利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中承担着或多或少的风险。一方面,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时风险激增,若他人获取了账号或设备,可通过免密支付直接消费或购买虚拟服务,且无需二次验证。另一方面,尽管免密支付通常设有支付上限,但这一上限往往主要针对单笔交易,缺乏对交易频次的限制和监控措施。有些不法分子就利用这一漏洞,在短时间内进行高频次小额交易,或者在凌晨机主熟睡时段完成,消费者发现时往往已产生多笔扣款。
身处互联经济时代,我们不必因为存在风险就拒绝享受数字便捷功能,但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必须保持必要的风险意识。面对免密支付中隐藏的安全隐患,消费者自身是“第一道防线”,应尽量秉持免密支付“非必要不开通”的原则,对支付平台上已经开通的功能,要定期进行检查、清理,更好地为数字钱包装上“防盗门”。
支付平台和监管机构要共同构建“支付安全事前告知+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全链条保障机制,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进一步优化免密支付确认流程和信息披露,提升用户隐私保护和交易安全等级,确保免密支付得到消费者的明确同意,并向用户提供方便的取消权限和修改限额的方法,切实守护好消费者的财产安全。(吴学安)
来源:内蒙古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