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支持发展服务消费、支持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等19项措施。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提出支持发展服务消费、支持消费基础设施建设等19项措施。
《意见》发布后,多家商业银行从消费供给和需求两端强化金融服务,在助力消费前端市场的同时,将目光聚焦于消费供给端的庞大产业生态。既满足文旅等消费行业经营主体的多样化融资需求,又加大对消费基础设施领域的信贷投放力度,并持续优化对个人消费者的金融服务。
金融活水精准“滴灌”文旅产业
作为发展服务消费的重要抓手,文旅产业得到了金融活水的精准“滴灌”。
黄山因其世界级自然景观、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吸引各地游客。景区附近密布着大小民宿。“整体提升民宿服务和品质”被写入安徽印发的《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中。
然而,以信贷资金支持民宿行业发展存在多个难点。民生银行有关人士表示,民宿个性化鲜明,经营理念和经营规模各异;多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土地及地上建筑抵押难度大;经营“回本”周期长,多为5到10年甚至更长时间;投资成本较高,不仅有租赁、建造、升级改造等前期成本,还有人工、水电、宣传、一次性耗材等经营成本。
针对上述融资痛点,民生银行合肥分行设计了“民宿贷”系列产品。上述人士介绍,贷款申请方便、审批快捷、还款灵活,与民宿经营周期匹配,前期还款压力较小,可以延长期限,缓解短期流动资金不足等压力。“民宿贷”有信用、担保、保证等多种类型,涵盖装修、升级改造以及日常经营等多种用途。
如同满天星辰坠入大海,这是许多游客在福建平潭追逐的“蓝眼泪”海洋奇景。这类独特的海洋现象在4月到6月集中爆发。针对当地民宿产业的季节性经营特点,中国银行通过审批快、门槛低的“平潭民宿贷”,已实现近亿元信贷投放,帮助100余家民宿化解资金难题。
旅游等服务消费领域信贷支持“加码”的背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5月,中国人民银行设立了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工具(下称“再贷款工具”),激励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住宿餐饮、养老托育、教育、旅游等领域金融供给,推动支持这些行业企业扩大投资、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当前,各地正以再贷款工具撬动更多金融资源。中国人民银行四川省分行摸排了辖内服务消费和养老产业融资需求,指导金融机构加强融资对接,并建立再贷款工具运用绿色审批通道,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应贷尽贷”。比如,在餐饮领域,建设银行为凉山某老菜馆发放信用贷款95万元,支持“老字号厨房”改造升级;在教育领域,工商银行为成都某学院发放流动资金贷款3100万元,用于支持学校教学设备和用具的采购。
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迎资金驰援
《意见》的一大亮点是,要求强化对消费基础设施和流通体系的金融支持。其中提出,鼓励金融机构主动对接消费领域重大工程、重点项目,优化贷款审批条件,合理设置贷款期限,加大贷款投放力度。
“消费基础设施涵盖文旅、体育、医疗、养老、适老改造等领域。一方面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作用显著;另一方面也面临融资难、回报周期长、风险认知不充分等现实挑战。”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表示。
他进一步分析称,一些项目属性存在公益性与商业性叠加,收益模型复杂,尤其是文旅、体育等项目投资大、回报慢,往往依赖地方政策与多元主体参与,金融机构在风险衡量、授信机制等环节缺乏足够经验。而且,部分消费基础设施如养老、医疗等项目现金流稳定性较弱,传统的抵押担保难以完全覆盖风险,造成信贷投放意愿不足。
着眼于提升消费供给效能,金融机构正加大对消费基础设施的信贷支持力度,安排匹配项目体量的资金驰援。工商银行山东分行为具有2200多年历史的某国家5A级景区,审批近10亿元、投放1.5亿元项目贷款,助力企业盘活存量资产。
为支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光大银行优化了集账户管理、支付结算、网络融资等为一体的“物流通”产品,助力物流行业特别是网络货运等新业态的数字化转型和降本增效,还可为司机、小型承运人提供临时资金周转所需的网络融资服务。目前,该产品已覆盖网络货运、无船承运、多式联运及传统物流等多种场景。
曾刚建议,未来还可从创新信贷产品与投融资模式、加强与政府部门协同、建立行业数据库和风险评估模型这三个方面,加大对消费基础设施的金融支持。比如,结合项目经营特性,发展长期限、低成本、分段投放的专属信贷产品,同时推动银团贷款、产业基金等多元化金融合作模式,提高资金供给的精准性和灵活性。
个人消费贷款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个人消费贷款方面,今年以来,金融机构调整了相关信贷政策,提高个人消费贷款额度、延长个人消费贷款期限,优化消费贷款产品体系和服务模式,较好满足了居民消费需求。
从支持力度看,多家银行加大了个人消费贷款投放。截至5月末,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规模已超过5900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针对银发客群创新推出“养易贷”产品,前5个月累计授信超26亿元。浙商银行加大对新市民等群体的个人消费贷款投放,重点支持装修、购车、旅游等大额消费场景。
在产品政策上,多家银行对个人消费贷款提高额度、延长期限。民生银行全面升级消费贷款产品矩阵,将个人消费贷款自主支付金额上限由30万元提升至50万元、个人互联网消费贷款金额上限由20万元提升至30万元,并灵活延长贷款期限最长至7年;针对客户阶段性资金周转难题,优化展期、延期还款服务流程。
展望未来的个人消费信贷业务,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建议,在产品设计上,针对汽车、教育、旅游等不同消费场景,推出期限、额度、利率各异的个性化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在风控环节,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精准评估信用风险,避免过度授信,同时强化贷后管理,监测资金流向;简化审批流程,借助线上化手段提高效率,让客户快速获贷;与商家合作搭建消费场景,提供专属优惠,实现银行、消费者、商家三方共赢;在消费者教育层面,则要普及贷款知识与风险,引导理性借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