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媒体报道,基辅议员热列兹尼亚克近日在社交媒体透露,乌克兰政府将请求最高拉达授权暂停偿还中国进出口银行的15亿美元贷款,并以此作为“谈判筹码”争取债务减免。这份被公开的2025年预算修正案草案,撕开了乌克兰国家信用最后的遮羞布——而这场已经过去10余年的债务纠纷,背后是一场精心设计的“赖账”博弈。
时间拨回2012年寒冬,中乌签署协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向乌克兰国家食品和谷物公司(SFGCU)提供15亿美元贷款,专项用于对华粮食出口。协议墨迹未干,乌克兰的操作却令人瞠目。
资金到账后,乌方通过关联企业将6190万美元粮食转售瑞士、2630万美元转售埃及,实际交付中国的农产品仅18万吨,不足协议金额10%。2014年,中方被迫向伦敦高等法院提起诉讼追债,但11年间乌方仅偿还7500万美元本金及4090万利息,拖欠本金仍超14亿美元。
2024年8月,泽连斯基签署总统令宣布“暂停偿还所有外债”,将中国贷款与中企追索马达西奇45亿美元索赔案进行捆绑,试图以“战争不可抗力”逃避责任。
战争泥潭中,乌克兰政府财政早已陷入恶性循环。2025年其公共债务攀升至1800亿美元,占GDP比重高达110%,每日新增负债约1.67亿美元。战争的绞肉机吞噬着乌克兰国家经济命脉:军费开支占GDP比例从战前4%飙升至60%以上,乌政府挪用教育、医疗预算填补军费缺口。2025年乌克兰需支付外债利息就高达90亿美元,相当于财政预算的50%,而预算赤字高达350亿美元,近半依赖西方援助。
国际评级机构标普、惠誉已将乌克兰主权信用降至D级,也就是违约级,乌克兰国家融资能力彻底冻结。
耐人寻味的是,乌克兰的赖账策略显露了鲜明的选择性。对西方“唯唯诺诺”,欠欧美超1000亿美元债务仍按时支付利息,却拒付对冲基金26亿美元GDP债券,乌财长马尔琴科甚至称这些权证“过时”。
另外,乌克兰对中国则是想着违约不还,比如将15亿贷款与马达西奇索赔案强行挂钩。而乌克兰的资源抵押早已“名花有主”,西部未开发矿产抵押给美国,黑海港口经营权让渡欧盟,中方的债权沦为“次级选项”。
对此,我们也不是说就只能听之任之,也是有反制牌的。比如第一,可以将15亿贷款与45亿马达西奇索赔捆绑,但需以黑海港口特许经营权、第聂伯河水利项目控股权等战后重建优先权作为抵债。第二,联合被乌拖欠26亿美元的对冲基金等全球债权人集体施压。第三,中国目前仍是乌克兰重要贸易伙伴,也是乌克兰粮食出口重要市场,可以从贸易方面着手施压。
乌克兰的“暂停还款”战术,可以说是将国家信用典当换取“短期生存”,本质是一场透支未来的信用赌博,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泽连斯基等人的“我走后哪管洪水滔天”。
世界银行估算乌克兰战后重建,至少需要4110亿美元资金,这笔金额是其目前GDP总额的2.8倍。当基辅将矿产、港口、技术资产逐一抵押后,战后重建的筹码已所剩无几。而中国手握法律武器(伦敦法院未决诉讼)、资源杠杆(全球粮食供应链重构)及战略耐心(等待战后秩序重组),绝不容忍“欠钱不还”的情况持续存在。
正所谓“赖账一时爽,重建火葬场”。敖德萨港的起重机在锈蚀中呜咽,基辅财政部大楼的官员为今年90亿美元利息焦头烂额,而每个新出生的乌克兰婴儿已背负4.2万美元国债。当乌克兰议员轻飘飘说出“暂停还款”时,他们真正典当的不是15亿美元债务,而是战后重建时代唯一能依赖的国家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