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股市场中,银行板块一直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它体量庞大,牵一发而动全身,而其背后的股权结构,更是决定了它的走势往往不是市场自由博弈的结果,而是“超级主力”精心布局的体现。
以工商银行为例,前十大股东合计持股95.65%,其中前三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更是高达89.51%以上。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的情况也大致相同,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普遍在94%以上。即便是地方性的城商行,前十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也普遍较高。这意味着,银行股的流通盘其实非常小,真正能在市场上自由交易的股份少之又少。
这也解释了为何在大盘整体波动不大的情况下,银行股却能走出“慢牛”行情。因为它们早已被超级主力牢牢掌控,节奏拿捏得恰到好处,既不会暴涨引发监管注意,也不会暴跌影响整体金融稳定。
对于游资而言,银行股几乎是个“禁区”。没有足够的流动性,没有足够的波动空间,自然也就没有炒作的空间。
近年来,银行板块的股价持续走高,不少银行股甚至创下了历史新高。但这种上涨,并非来自基本面的改善,而是纯粹的估值修复。从净利润增长来看,过去两年银行的整体盈利增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合计增长仅3%。
与此同时,随着股价的上涨,银行股的股息率却在不断下滑。目前银行板块的整体股息率已经从之前的5%以上,下降到了4%以下,低于历史中位数4.5%。这意味着,银行股的吸引力正在减弱,尤其是对于那些依赖股息收入的长期资金来说,吸引力大打折扣。
如果银行股继续上涨,股息率进一步下降至3.5%以下,那么连一向偏爱银行股的险资,恐怕也会开始犹豫。
毕竟,银行最核心的盈利模式是“存贷差”,也就是通过吸收存款、发放贷款来赚取利差。然而,近年来,这一核心利润来源正面临严峻挑战。而造成净息差收窄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房贷作为银行过去最优质的资产,如今却面临萎缩,贷款收益大幅下降。与此同时,人民币存款余额却持续增长,意味着银行的利息支出越来越高,而贷款收入却在减少,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另一方面,居民收入预期不稳定,购房和消费意愿低迷,导致信贷需求疲软。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银行股的“慢牛”看似稳健,实则有些担忧。股价的上涨更多是估值修复的结果,而非基本面驱动。一旦市场情绪发生变化,银行股的“护盘逻辑”可能就会受到挑战。
此外,随着股息率的下降,银行股对长期资金的吸引力也在减弱。即使牛市真的来临,银行股的表现也很可能跑输大盘,在牛市中掉队。
因此,对于投资者而言,银行股或许不再是“稳如泰山”的代名词,而是需要重新审视的资产。毕竟,在这个变化莫测的市场中,没有谁可以永远“躺着赚钱”。
风险提示:文中的看法仅供交流,不构成你的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谢谢点赞、转发与收藏,祝您收益长虹!
上一篇:金价,深夜大跌!
下一篇:微众银行取得风险分析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