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炼金术士的梦想,牛顿痴迷探索的奥秘,如今被硅谷一家初创企业以尖端科技重新诠释。总部位于旧金山的Marathon Fusion公司宣称,他们已攻克将 汞转化为黄金的千年难题。
这项技术突破的核心在于改良的聚变工艺——利用聚变反应产生的高能中子轰击汞-198同位素,使其转变为不稳定的汞-197,随后汞-197在约64小时内衰变为金-197,这正是地球上天然黄金的唯一稳定同位素。
现代炼金术的魔法公式
那支名为Marathon Fusion的初创团队,在聚变反应堆深处编织着元素转变的奇迹。他们设计的能量装置不仅能产生清洁电力,更在反应过程中悄悄施展着原子魔术——高能中子如同精准的弹珠,撞击特定汞同位素后引发连锁蜕变。短短六十四小时,汞原子便完成华丽转身,蜕变为最纯净的黄金。
这并非天方夜谭。早在上世纪四十年代,科学家就曾在实验室用中子轰击汞获得微量金砂。但当时的技术如同用金锄头种地,收获远不抵付出。如今聚变技术的突破,让原子炼金术从实验室珍玩升级为可量产的工业魔法。
当能源生产与贵金属制造合二为一,聚变电站的经济模型将被彻底重塑。
想象一座未来发电站:电流源源不断输入电网的同时,反应堆深处每年悄然析出五吨黄金。按照当前金价,这些贵金属价值约六亿美元,几乎与同等规模电站的预期发电收入旗鼓相当。聚变电厂就此化身双料印钞机,商业前景瞬间翻倍。
全球黄金市场每年产量约3500吨,新增产量如同溪流入海。不过技术细节仍需打磨,天然汞中含有的多种同位素可能使部分产出黄金带有放射性,需储存14至18年才能完全安全使用。但比起科学价值,这些挑战不过是黎明前的薄雾。
全球聚变竞赛加速
资本正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拥抱这场能源革命。
核聚变产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7月的12个月内,全球53家聚变公司共筹资26亿美元,行业累计融资总额逼近百亿大关,已达98亿美元。上个月底,科技巨头谷歌更与联邦聚变系统公司(CFS)签署史上最大的核聚变电力购买协议,预定2030年代交付的200兆瓦聚变电力。
当硅谷新锐在炼金术上高歌猛进,东方力量也在悄然布局。2025年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正式挂牌成立,注册资本高达150亿元。这家由中核集团(持股50.35%)、中国石油昆仑资本(20%)、中国核电(6.65%)等共同组建的国家级平台,将统筹推进我国聚变能工程化与商业化进程。
中国聚变技术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我国有“人造太阳”之称的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今年1月20日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66秒长脉冲高约束模等离子体运行,再次刷新世界纪录,为商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根据中国核学会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分会名誉理事长刘永在核能“三步走”院士论坛上的最新发言,中国在核聚变领域的发展路线规划显示,预计在2050年前后建成聚变商用电站,实现聚变堆商用发电,使聚变能源惠及千家万户。在“热堆-快堆-聚变堆”的核能发展“三步走”战略中,聚变堆是远期建设的主力堆型。
从实验室到电网的挑战
科学可行性与工程实现之间仍有鸿沟需要跨越。聚变发电面临三大核心挑战:等离子体稳定性控制、抗辐照材料开发,以及氚燃料自持循环。
目前全球尚无聚变装置实现“能量净输出”(Q>1),这是商业化必须跨越的门槛。Marathon的黄金生产方案同样面临工程化难题,其论文尚未经过同行评审,实际效果有待验证。
不同技术路线正在竞逐。除主流的托卡马克(环形磁场)装置外,直线型场反位形装置(FRC)和氢硼聚变等替代方案也在推进。7月18日,中国首家直线型场反位形可控核聚变公司——瀚海聚能在成都研发中心举办HHMAX-901主机建成暨等离子体点亮仪式,代表直线型场反位形可控核聚变技术从实验室正式迈向应用端。
无论是硅谷初创企业编织的“原子魔术”,还是东方大国稳健推进的“人造太阳”蓝图,亦或是不同技术路线的百花齐放,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智慧,合力叩击着聚变能实用化的大门。
当未来某天,聚变电站的电流不仅驱动着城市的运转,其深处也悄然析出象征财富与永恒的黄金,那将不仅是科技的胜利,更是人类驾驭微观世界、实现元素嬗变梦想的壮丽篇章。通往星辰大海的征途,或许正始于这反应堆中璀璨夺目的“金辉”。黎明虽未至,但破晓之光已清晰可见。
有深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