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浑浊的洪水如猛兽般扑向陕西吴起县的街头。
7月25日清晨,当老凤祥金店的员工接到紧急撤离通知时,店内近20公斤、价值上千万元的金银首饰还静静躺在柜台里。不过二十分钟,洪水已冲破店门,将200平方米的店面彻底吞噬。一米多深的浑浊水流卷走了保险柜、冲散了货柜,那些曾熠熠生辉的黄金珠宝,顷刻间消失在泥浆洪流中。
三天后,洪水退去。
店主叶国福站在满地狼藉的店铺里,几乎认不出这是经营了十余年的心血。清淤过程中,虽有干部群众和志愿者陆续交还部分金饰,但自行寻回与他人归还的总量不足2公斤。面对空荡的货柜,这位拥有三家金店的老板不得不祭出“悬赏令”——“每克酬金380元”,这相当于金饰价值的一半。一场现实版“淘金热”在淤泥中悄然上演。
店员捡回来的少数首饰(资料图)
三支专业打捞队火速集结至吴起县。他们带着金属探测器,沿着北洛河展开地毯式搜索。然而洪水肆虐后的河道淤泥深厚,黄金散落点更是渺茫难寻。仅仅两天时间,专业的搜寻只换来70余克金饰的回归。河北来的李先生团队最“幸运”的收获是一条金手链,换得4800元酬金后无奈撤离。
那些沉在泥浆中的金镯项链,仿佛在嘲笑着人类的无力。
令人心焦的是,洪水退去后,北洛河畔竟出现了手持金属探测器的“寻宝人”。
他们并非官方救援队,而是闻风而来的民间“淘金客”。当“悬赏令”在社交媒体扩散,有人甚至专程跨省而来。叶老板的“五五分成”承诺,本是无奈之举,却意外点燃了人性私欲的导火索。
事故门店(资料图)
原本属于灾后互助的温情场景,被蒙上了一层荒诞的交易色彩。
面对质疑声浪,叶国福声音沙哑却坚定:“股东都是自家亲属,谁会拿天灾占亲人便宜?”金店未曾购买保险,骗保之说纯属无稽。吴起县市场监管局、公安局已介入核查,呼吁居民勿贪不义之财。然而法律能追回黄金,却修补不了被洪水冲垮的信任堤坝。当金店门口张贴的悬赏公告在风雨中飘摇,一种更深层的忧虑正在蔓延。
拾金不昧是美德,但当“昧金”获利可能高达数万元时,道德的砝码还能否压住贪欲?叶国福的380元/克悬赏像一把双刃剑——它加速了黄金回流,却也给拾遗行为贴上了价签。那些婉拒酬金的志愿者身影显得尤为珍贵,他们归还的不只是金属,更是一座县城在灾难面前的良心坐标。
事故门店(资料图)
洪水终会退去,淤泥终将清理,但散落在吴起县各处的黄金珠宝,却成了检验人心的试金石。当金属探测仪的蜂鸣声在街头巷尾此起彼伏,我们真正该担忧的或许不是那尚未寻获的18公斤黄金,而是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有些精神财富是否正在悄悄流失。
叶老板那句“种善因得善果”的呼吁,不仅是对捡拾者的劝诫,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叩问——当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同时散落人间,我们会伸手捡起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