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记者从河南省医疗保障局获悉,为充分发挥中医药在重大疾病治疗以及康复治疗中的重要作用,河南省试点将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医保支付范围,郑州、南阳、驻马店、漯河、三门峡5个城市纳入省级试点。
为深入推动中医药融入三医协同发展,我省不断健全鼓励中医药服务供给和使用的政策机制,计划将具有确切疗效且体现中医特色的适宜技术纳入医保门诊支付范围,更好满足参保群众中医药服务需求,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为此,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出台新政,确定郑州、南阳、驻马店、漯河、三门峡5个城市作为省级试点,将灸法、拔罐、推拿等7大类56项中医适宜技术全部纳入医保门诊支付范围,首批遴选颈椎病等20种中医适宜技术适应病症,报销比例参照就诊医疗机构普通门诊统筹报销比例。
据介绍,新政不仅有利于在日常诊疗中积极应用中医适宜技术,而且还解决了慢性病中医诊疗服务在门诊保障不足的问题,同时也为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等方面的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
按照计划,各试点地区可结合当地实际选择试点医院先行先试,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优化政策措施,逐步扩大保障范围和适应病症。其中,南阳8月1日起在全省率先实施中医适宜技术门诊治疗纳入医保支付。
据了解,南阳本次试点遴选南阳市中医院(含独山院区)、南阳医专附属中医院、南阳张仲景医院及唐河、方城、淅川、邓州、社旗5家县级中医院等8家医院作为首批试点单位,覆盖市县两级优质中医资源。纳入医保支付的中医适宜技术病种突出“中医特色明显、诊疗规范明确、医疗安全可靠”等特点,涵盖颈椎病、肩周炎、面神经炎等25种常见病、慢性病,每个病种均设定日均和年度医保支付限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