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查出骨质疏松,很多人瞬间小心谨慎,不敢动了——骨头这么脆,哪还敢动?躺着不动总安全了吧?
家属们也常叮嘱:“千万别折腾,好好休息别摔着!”
然而,专家却持完全不同的建议:这种“静养保骨”的想法,恰恰是骨质疏松防治中的最大误区! 长期不动,不仅保不住骨量,反而会让肌肉流失、平衡变差,大大增加跌倒和骨折的风险。
真相是:科学、规律的运动,对骨质疏松患者至关重要!它不仅能有效延缓骨流失、甚至还能增加骨密度,更是强健肌肉、提升平衡、预防跌倒骨折的核心策略。问题的关键在于——动什么?怎么动?
2
动起来,骨头反而更“强韧”——运动是骨质疏松的“天然良药”
为什么医生总强调骨质疏松患者要运动?这背后有坚实的科学依据:
给骨骼“施压”,唤醒成骨细胞: 当我们进行负重运动(如走路)时,骨骼承受身体的重量。这种适度的压力和拉力就像给骨骼发出的“锻炼信号”,能有效刺激成骨细胞活跃起来,促进新骨形成,同时抑制破骨细胞的破坏作用,从而增加骨密度。
肌肉强,才是骨骼的“金钟罩”: 强壮的肌肉是骨骼最忠实的“守护者”。肌肉的作用包括,①物理缓冲:摔倒时,强健的肌肉能像“缓冲垫”一样吸收冲击力,显著降低骨折风险。②稳固支撑:肌肉力量好,身体的平衡感和协调性就更好,大大减少意外跌倒的发生。
卧床不动是“恶性循环”: 长期缺乏运动,肌肉会快速萎缩(废用性萎缩),力量下降,平衡能力变差。这不仅让患者更容易跌倒,而且缺乏肌肉牵拉刺激的骨骼,骨流失会加速,形成“越不动→骨越脆→肌肉越弱→越容易摔”的恶性循环。
结论:对于骨质疏松,“不敢动”比“科学动”危险得多!运动是打破恶性循环、走向骨健康的关键一步。
3
运动虽好,但别“踩雷”——骨质疏松患者需要规避的2类高危运动!
骨质疏松患者的骨骼确实更脆弱,并非所有运动都适合。盲目进行以下2类运动,可能带来骨折风险:
1、剧烈冲击性运动:
风险点:跳跃落地、跑步蹬地瞬间,脊柱和髋部会承受巨大的冲击力。
后果:极易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或髋部骨折。
典型运动:跳绳、跑步(尤其是长跑或在硬地)、篮球、排球、羽毛球等需要频繁跳跃或急停的运动。
2、弯腰负重/过度屈曲运动:
风险点:弯腰(尤其是同时负重)时,脊柱(特别是腰椎)承受的压力会急剧增加。
后果:骨质疏松的椎体可能因不堪重负而发生压缩变形甚至骨折。
典型运动:弯腰搬重物、仰卧起坐(对腰椎压力大)、不当的瑜伽体式(如深度前屈)、高尔夫球挥杆(不当姿势)。
重要提醒:如果运动过程中感到腰背疼痛、关节剧痛、头晕、心慌等不适,务必立即停止!及时就诊。
4
动的安全又有效——骨质疏松患者首选的3类“黄金运动”!
避开高危运动后,选择以下3类科学验证的“黄金运动”,安全地收获运动带来的强骨健肌益处:
1、负重运动(骨骼的“压力测试员”):
原理:身体对抗重力,骨骼承受自身重量。这种“有益的压力”直接刺激骨细胞,促进骨形成。
推荐项目:
快走:安全首选!每天30分钟左右(可分次进行),步速以感觉微喘但仍能交谈为宜。选择平坦路面。
慢跑:仅适合骨密度流失较轻、身体状况较好且无关节问题者。务必在平地进行,控制时间和强度。
太极拳:动作缓慢流畅,结合了负重、平衡和柔韧性训练,非常适合老年人。
关键:运动量以微微出汗、不引起关节疼痛为准,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疲劳。
2、抗阻运动(肌肉的“力量锻造炉”):
原理:利用器械或自身重量提供阻力,锻炼肌肉力量。强壮的肌肉能持续“拉动”骨骼(刺激成骨),并提供更好的支撑保护。
推荐项目:
轻重量训练:使用小哑铃(1-2公斤起步)、弹力带进行上肢(如手臂弯举、推举)和下肢(如坐姿腿屈伸)练习。
自身重量训练:靠墙静蹲(注意膝盖不超过脚尖)、坐姿抬腿。
关键:动作规范比重量更重要!发力时避免憋气(呼气发力,吸气放松),动作缓慢平稳,感受目标肌肉发力。目标是提升肌肉耐力与力量,而非追求大重量。
3、平衡训练(身体的“防摔稳定器”):
原理:专门训练身体的协调性和平衡感,是预防跌倒的关键。
推荐项目:
足跟走/足尖走: 在家中安全区域,沿直线缓慢交替用脚跟或脚尖行走。
单腿站立:手扶稳固物体(如椅子背),尝试单腿站立,逐渐延长站立时间(目标30秒以上),再换腿。熟练后可尝试轻轻放手。
太极拳(再次强调):其缓慢转移重心的动作本身就是极好的平衡练习。
专业平衡训练课程:如某些健身房或康复机构的课程。
运动组合建议:将这三种类型运动结合起来效果最佳。例如,每周进行3-5次快走(负重),穿插2-3次轻量抗阻训练,并在日常加入平衡练习。
医生有话说:
骨质疏松患者并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选对运动!这样可以刺激成骨细胞工作、增加骨密度,同时增强肌肉力量和平衡能力,从根源上降低骨折风险。当然了,运动前建议找医生会根据情况推荐适合的运动强度和方式。制定个体化计划!比如严重骨质疏松或近期有过骨折的患者,可能需要从“坐位训练”开始,逐步过渡到站立运动。避开危险运动,选对负重、抗阻和平衡训练,增强肌肉、减少跌倒风险。
[1]中国营养学会骨营养与健康分会,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
[2]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的营养和运动管理专家共识(2025年)
小编简介
郑彩玉
内分泌科医师
医学硕士
人生格言:
越努力、越幸运!
注:图片源于网络,侵删。
编辑:弘爱内分泌郑彩玉
审阅:弘爱内分泌田建卿
“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专病门诊
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