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县,一座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县城。深处川陕苏区腹心地带,古老的巴人文化、近代的红色文化、现代的生态文化,使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尤其该县36个传统村落的古典民居,生动展现了川东北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场景。传统民居生活与现代城市生活、古老文化传承与现代文化发展、历史脉络延续与赋能保护利用相得益彰。
农发行平昌县支行深入挖掘县内宝贵的传统村落资源、文物资源等,首批2.67亿元政策性信贷资金支持11个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采用“古村保护+文化传承+产业振兴”的模式,使一座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正悄然焕发新生机。
“忧居”到“优居” 民生答卷落笔有力
平昌县传统村落由川东北民居构成,是典型的穿斗式木构架、全木结构、土木结构等,布局随地形调整,灵活多样;“人”字水屋顶、挑檐、青瓦白墙,色彩简洁明快。在居民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民居缺乏有效的保护修缮,特别是一些较为破旧的老宅,对居民的生产生活构成了严重的影响;传统村落周边环境也缺少统筹规划,居民在感受生态环境变好的同时,对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翘首以盼。
随着平昌县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的实施,传统村落古宅得以维护修缮,补齐了村内道路、供水、垃圾污水处理以及消防避险等设施,对河塘沟渠等公共环境进行了整治。政策性信贷资金的投入,让11个传统村落保护和乡村整体风貌显著提升。
“这两年,我们这里变化很大。过去,年轻的村民外出务工,年迈的老人守着破旧的老宅过日子。现在,传统村落保护项目为我们修缮了房屋、加宽了公路,还把周边环境进行了整治,过年过节大家都愿意回来,比原来热闹多了。”亲身感受变化的西兴镇皇家山村村民李大伯高兴地说。
现在,走进西兴镇皇家山传统村落,民居白墙黛瓦、院落新意别致、周边绿意怡人、村道平坦宽阔。一幅改善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这也正是农发行以金融之笔书写的民生答卷。
“濒危”到“活化” 文化根脉重绽生机
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延续着文化的根脉、寄托着浓浓的乡愁,是巨大的文化瑰宝。平昌县具有一千多年历史文化,巴人文化源远流长,地方文化沉淀已久,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古代文化与近现代文化、地域文化与普适文化等纵横交错、交相辉映,文化的厚重感在传统村落上突显。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深,农村人口外流严重,空心村现象日益加剧,传统村落所呈现的历史文化面临“断流”。曾经的小庙、标志性纪念性的牌坊、沟通内外生活关键节点的桥梁等古建筑文物年久失修。
为保护好历史文化根脉,农发行平昌县支行为文化根脉的“活化石”重塑新风貌。项目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具有标志性典型特征、文化保护价值高、地域特色突出的古建筑文物进行保护修缮。项目实施涉及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类资金投入达1100万元,修缮各类文物20余座,面积超上千平米,切实守住历史文化的根。同时,投入300万元用于新建民俗风情体验馆,木雕彩绘、木雕茶艺等体验中心1000平方米,不断拓展地方文化传承发展的脉,培养地方技艺传承人,古老文化重绽生机。
“土产”结“金果” 产业变现富民增收
平昌县位于四川东北部,属盆地外围山地区,地形以丘陵为主,兼有低山、谷地。长期以来,这里的居民依托地形地貌发展农业生产,辛勤耕作特色产业,解决了饿肚皮的问题。该县深耕特色产业,“宁愿苦干 不愿苦熬”让人民群众摘去了贫困户的帽子。如何让特色产业结出的土特产,变身成为人民群众的“香饽饽”“金娃娃”,农发行平昌县支行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
项目之初,该行针对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兼具公益性和经济性特征,在满足政府规划、部门支持、农民意愿的条件下,把传统保护利用项目建设与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联系起来,着力挖掘具有产业发展基础、符合产业发展条件的优势产业,最终确定茶叶、果梅、桑葚、羊肚菌作为本项目的特色产业。
项目实施土地整治1.7万亩,进行土壤改良及地力提升,重构灌溉与排水工程,建设田间道路、农田配套设施等,大力提升农业设施水平,改变原有土地“杂、乱、差”和土地利用不合理等现象,加快农业科技化水平,提高农业高效种植效率,增强传统村落经济发展的“造血功能”。在项目中合理搭配民宿、餐饮、乡村旅游等产业,吸引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