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启动百亿级别不良资产剥离,广州农商行连续三年大规模处置不良资产,累计剥离资产规模超480亿元,但频繁的“资产甩卖”并未扭转其盈利下滑与资产质量恶化的双重困境,这家万亿农商行后续能否走出困局?
又一次“大手笔”:189亿元债权资产拟整体出表
10月9日,广州农商行(1551.HK)一纸公告,将市场目光再度拉回其资产质量。根据公告,公司董事会已批准一项潜在非常重大出售事项——拟转让合计约189.28亿元的债权资产,初步定价122亿元。若按账面价值扣除减值准备后计算,这笔交易将带来0.68亿元的“轻微溢价”。但0.68亿元对一家总资产逾1.3万亿元的农商行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真正令市场震动的是——这是广州农商行连续第三年启动百亿级不良资产包出表。
据公开披露的信息梳理发现:截至2023年12月31日,该行以总对价94.67亿元的价格向共105家买方出售账面价值为145.9亿元的资产包。第二次是2024年12月,该行再次挂牌145.9亿元的资产包,其中房地产行业贷款占了绝对大头,本金余额为114.66亿元,占比高达96.67%,最终由广州资产以99.93亿元获得;最近一次是2025年10月,拟第三次出售189亿元资产包。此次资产包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58.08亿元本金占比最高,达到38.78%;房地产类30.64亿元,占比20.46%;批发零售业24.37亿元,占比16.27%。
三次“甩卖”均指向同一特征:对公贷款、集中于租赁商务服务业、房地产及批发零售业。叠加本次交易,广州农商行三年内累计剥离资产规模已超480亿元,占其2022年末对公贷款余额的近20%。
对于此次百亿级别的不良资产转让,广州农商行向发现网称,“资产转让是商业银行常规经营行为,是银行同业的通行做法。通过本次资产转让,将进一步优化我行业务结构和资产质量,提升我行风险抵御能力,为实现整体稳定运营及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风险不断暴露 逾期贷款半年激增190亿元
虽然大规模不良资产处置是不少银行的常规操作,但常规行为背后却是该行逾期贷款的快速攀升。
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广州农商行不良贷款142.19亿元,不良率1.98%,较年初抬升0.32个百分点;逾期贷款510.9亿元,较年初增加190.2亿元;逾期贷款占比7.12%,较年初上升2.67个百分点,为2017年上市以来最高水平。
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农林牧渔业不良率分别达到4.48%、0.87%、9.56%。其中,农林牧渔业不良贷款余额虽仅8.39亿元,但不良率接近两位数,意味着该行在部分传统涉农领域已出现“小余额、高不良”的结构性风险。
对于风险不断暴露问题,广州农商行向发现网表示,近年来,宏观形势复杂多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居民就业增收面临压力,叠加楼市价格下跌、资产处置难度加大等因素影响,银行业整体资产质量面临承压趋势。《商业银行金融资产风险分类办法》就资产风险分类原则、分类要求等作出了新的规定,对商业银行资产的风险分类划分标准提出了更高要求。我行从审慎角度出发,全面加强资产质量管理及信用风险预警管控,主动披露风险情况,及时调整风险分类。
盈利承压:减值计提吞噬利润
资产端“瘦身”的同时,盈利端却难言轻松。半年报数据2025年上半年,广州农商行营业收入80.37亿元,同比增长9.41%;但净利润15.1亿元,同比下降11.21%。
拆分利润表发现,盈利下滑主因并非业务收缩,而是减值损失“高位徘徊”:上半年计提资产减值损失34.4亿元,同比增加2.3亿元;拨备覆盖率188%,较年初下降8个百分点;若剔除减值因素,该行税前利润实际增长6.7%。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广州农商行向发现网表示,2025年上半年,我行全面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持续推进业务结构转型,通过提升中小额贷款“三千亿工程”规模占比,大幅压缩低收益资产,持续调优存款期限结构,大力发展综合金融业务,优化金融市场业务结构等方面,实现资产负债结构有效优化,营业收入同比上涨9.41%;同时,我行围绕“过紧日子”总基调,强化费用成本管控,实现营业费用同比下降。
但我行始终坚持长远稳健的发展战略,为有效加强风险管理,我行主动维持较高水平的资产减值准备,所以在营业收入同比上涨9.41%的同时,净利润同比有所下降。
资本充足率:风险权重下调带来0.5个百分点缓冲
根据公告,本次资产转让完成后,广州农商行风险加权资产将减少约100亿元,资本充足率有望提升0.4–0.5个百分点。以2025年6月末资本充足率13.02%计算,交易完成后该指标将回升至13.5%左右,高于监管最低要求2个百分点,短期资本压力有限。
但值得警惕的是,连续三年大规模资产出表,已对该行核心一级资本产生“侵蚀效应”:2022–2025年上半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由11.1%降至9.9%;若未来继续大额剥离资产而盈利增长乏力,资本内生补充能力将进一步削弱。
“连续三年、累计470亿元的资产剥离,在国内农商行中极为罕见。”业内人士表示,“这一方面说明广州农商行风险出清决心大,另一方面也凸显其早期授信策略过于激进。”若该行能在2025年底前完成本次交易,并同步压降高风险行业敞口,2026年资产质量有望迎来“拐点”;但前提是其必须解决“新增不良持续大于出表规模”的结构性矛盾。
广州农商行在采访回复中亦坦言,将继续以“调结构、控风险、促发展”为主线,全面加强改革创新、全力防范风险、不断优化资产结构,推动各项业务稳步发展,但未给出明确的不良率或盈利增长目标。
从2023年首次百亿级资产包出表,到2025年再启189亿元大交易,广州农商行试图用“时间换空间”的方式化解历史包袱。但市场更关心的是:在宏观经济复苏力度偏弱、区域房地产调整尚未见底的背景下,下一次需要剥离的百亿资产包是否已在路上?留给广州农商行证明自己的时间,或许只剩下最后一个会计年度。
(财经研究员:罗雪峰 周子章)